
对于年轻时就出门在外的人而言,“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我不到18岁离家参军,至今56年,这期间“回家”的时间累积起来不到一个月。所谓“出门在外,四海为家”是有一定道理的。上了年纪的人差不多都有些怀旧,退休后不仅随心所欲地想童年时的家,也想那些曾工作过地方的“家”。

说来也巧,“九三阅兵”后,我接到济南市槐荫区“绿原新区”党支部的邀请,说“九一八”这天参加他们党支部关于以“九三”讲话精神为指导,正确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题报告会。“绿原新区”位于济南市段店立交桥北侧,是原济南陆军学院团以上干部、教员的经济适用房(宿舍)区,占地50余亩,十余栋清一色的橙墙红顶6层楼房,共住退休师团级干部、教员246户。该区由原济南陆军学院始建于2002年,竣工、入住于2004年底。2005年11月,原济南陆军学院撤销以后,“绿原新区”逐步划归济南市槐荫区所在街道办事处管理。济南陆军学院撤销前的近3年间,我在该院做领导工作。从“绿原新区”的开建、竣工、起名到入住,经历了全过程。所以,对这里的人和一草一木都很熟悉,也很有感情。我愉快地接受邀请去参加活动,也可以说是想“回‘家’看看”,有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
原济南陆军学院诞生于1939年冀中抗战烽火之中,于2005年11月为适应军队体制编制调整精简和院校调整改革的需要被撤销。在66年的光辉历程中,它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斗洗礼,经历了共和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严峻考验,经历了人民军队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化教育训练的风雨征程。撤销前的济南陆军学院是1986年由原济南陆军学校和信阳陆军学校合并整编而成,先为信阳陆军学院,院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1992年10月更名为济南陆军学院,院址由信阳迁至济南。学院主营区在济南腊山,段店营区(绿原新区)为分营区。济南陆军学院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藏龙卧虎。66年来,这里培养了大批人才,交流出去大批人才,也保留了大批人才。经批准将学院段店分营区建设为经济适用房,也是从干部、教员的长远利益考虑的。入住该区的大致有三部分人:学院撤销前已经退休或接近退休的原学院(师职)领导同志、教授和行政干部;学院撤销前交流到外地工作,退休后回到此地的人员;转业在济南,退休后继续住在该区的人员。记得“绿原新区”建好入住时,我曾带领有关部门人员逐门逐户、楼上楼下地查看慰问,对院内道路分布,树木、花草栽培,休闲、健身器材安放、物业管理等事宜都做过研究和布置。学院撤销后的头3年,每年春节初一还来这里给大家集体拜年,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坚持下去。现在算来,我已经有18个年头没有来这个“家”(院落)了。所以此次受邀也是心有所愿、有所期待的。
乙巳蛇年“九一八”早8时,驱车沿济南市经十路从燕子山立交桥向段店立交桥方向前行,由于正值上班时间,近20公里的路程城市越野车竟跑了50分钟。车内播放着《在松花江上》不同人员、不同场合独唱、男女二重唱、合唱庄严而沉重的旋律,倒也不觉得路上时间长。因为那天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在中国的多地要拉响防空警报,它在告诫人们,不忘历史教训,不让悲剧重演。




我下车在“绿原新区”院里转了转,发现与过去相比,最明显的变化:院落四周都是高楼大厦,原来只有这一个院的10余栋6层楼房凸显;院里树木长得又粗又壮,有的长成了参天大树;楼房外加了电梯;每栋楼前都规划好了车位,停车有序。这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


报告会的地址在综合楼二楼的东侧,这也是建“绿原新区”时规划的学习集会场所。报告会议室坐满了人,多数都是“鬓毛衰”的同志,最大的近90高龄,七八十岁的居多,我与大家握手致意,心情激动。其中,多数相见如故,能叫出姓名和原有职务;有的面熟但记不得名字了;有的相知而首次相见。大家见我也有两大变化,一是头发白了,一是身体发福了。唯有槐荫区上级党委派来指导工作的年轻女同志见面后露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惊诧表情。
右为胡文章
报告会由热心党建工作和社会活动的党支部书记李德平主持,报告人是原济南陆军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教授、原济南军区讲师团成员、现年75岁的胡文章同志。他只带了一张纸(报告提纲)、一个水杯坐在讲台上。屏幕上打出“‘世界百年不遇之大变局’辅导报告”字样。他开门见山,从九一八事变纪念,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讲到“大变局”论断的产生、“大变局”的基本含义、“大变局”的主要特征、应对“大变局”的战略策略等问题;他以把握全局、弘扬正能量,深入浅出、用接地气的话讲清大道理,联系实际、直面问题、解疑释惑等思维和语言艺术“迷倒”了大家;他没用ppt课件,没用板书,没有讲稿,甚至连提纲也很少看,完全凭个人记忆,且没有客套话和重复的话,绘声绘色地上了一场生动的辅导课,也是一堂主题鲜明的党课,还可以说是一场“关注时事、关心大事、领悟大政方针、解决百姓事”的自我教育课。我在济南陆军学院任职期间,经常听胡文章教授的课。没想到时隔20多年后,已退休10多年,且高于“从心所欲”之年的胡文章,还能口若悬河地演讲出如此高质量的辅导报告来。
李德平告诉我,这样的报告会他们“绿原新区”党支部每年组织4次,一个季度1次,都是从本支部党员中选择报告人。今年已组织3次,第4季度还有一次。他们党支部已在中共济南市委老干部局组织的“本色家园”活动中被评为示范党支部,在中共济南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组织的“党支部建设样板”活动中被作为推荐对象,近期又被推荐为山东省基层党组织先进典型。我对这次受邀参加主题报告会感到幸运,不仅是在特殊的日子里回“家”,看到了老战友,看到了“绿原新区”面貌的发展变化,听取了高质量的辅导报告,更重要的是体验到原济南陆军学院的“火种”没有熄灭,见证了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优秀范本,发现了一个蕴含着深厚精神力量的“富矿”。作为有着军人基因的“绿原新区”党支部及其成员,同时也有着不忘初心的独特精神气质。这就是:
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忠诚精神。这些党员曾是军人,是军队院校工作者,“听党指挥、对党忠诚”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退休后,这种忠诚从岗位职责转化为内心自觉,继续在社区这个新“阵地”上发光发热。他们不是被动养老,而是主动作为,体现了老党员对党组织最深沉的情感归属和政治忠诚。
学无止境,思想常新的“学到老”精神。这些党员每季度组织的报告会,绝非泛泛而谈。表明他们保持了终身学习的习惯,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并努力理解消化,再传播给他人。这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崇高境界。
发挥余热,服务社区的奉献精神。这些党员本可安享晚年,却选择组织起来,将自身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转化为服务社区的力量。他们讲政治、懂理论、有见识,由他们来解读大政方针比普通社区工作者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形成了独特的“品牌”优势。他们通过开展党建活动、组织高质量的报告会,提升了社区文化的思想内涵,教育影响了更多普通党员和群众,实现了“老有所为”的更高价值。
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军人本色。军队和院校经历塑造了这些 党员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执行力。融入地方体制后,既能主动服从地方管理,又能保持军队的优良作风,使得党支部工作高效、规范、有序,充满活力,而非松散随意。
“绿原新区”党支部工作活跃、成绩显著并非偶然,应得益于他们成功的“身份转型”与“管理衔接”,从军队系统划归地方街道管理,往往存在管理模式、文化差异的挑战,但双方都找到了良好的契合点,党员则实现了从“退休者”到“社区服务者”的精彩转身,成为社区治理的宝贵资源和积极变量;得益于他们精准的“需求对接”与“内容创新”,选择重大主题开展教育恰恰适应了当前许多党员群众希望深入理解国家所处历史方位、明晰发展道路的深层需求,这种对接切中时代脉搏,利于发挥自身特长;得益于高度的“自我组织”与“内部驱动”,他们开展活动不是靠上级指令“要我做”,而是源于成员自身的政治热情和理想追求“我要做”。这种基于共同信念和志趣的组织形式,凝聚力更强,生命力更旺盛。
“九一八”回“家”看到的“绿原新区”党支部及其成员,是一个在新时代背景下,成功实现了组织转型、价值再造的优秀典型。他们身上体现了老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对社区的深切热爱。弘扬他们的精神,核心是秉承那种永葆初心、终身学习、甘于奉献的共产党人本色;推广他们的经验,关键是探索如何尊重主体、搭建平台、激发内力、发挥作用,让每一份宝贵的党员资源都能在合适的土壤中焕发光彩。
衷心希望“绿原新区”党支部保持特色,持续创新,开放包容,扩大影响,结合实际开展更多“含金量”高的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度面向社区更多渴望学习的群众开放,将支部建设成为一个辐射周边的“思想高地”和“红色客厅”。
(作者:齐鲁文化、“两河”文化、兵学文化研究学者)
2025年9月23日于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