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诗画 >> 文章内容

嘉美祥瑞之土,“宗圣”诞生之地——访嘉祥曾庙(宗圣庙)有感

[日期:2025-08-25]   来源:  作者:南兵军   阅读: 4061 [字体: ]


作为济宁人,多次拜访过“三孔”、“两孟”,也拜访过颜庙,总还想去嘉祥曾庙拜访,以了却从未去过的遗憾。机会来了,乙巳蛇年大暑翌日,在回老家济宁期间,与嘉祥籍的两位朋友一起来到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满硐镇南武山村西的“曾庙”。这是祭祀孔子弟子“宗圣”曾子的专庙。曾子(曾参,前505年-前435年),元至顺元年(1331年)加封为“宗圣公”;明世忠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宗圣”。曾庙原名忠孝祠,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前426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建后改称宗圣庙。从弘治十八年至正德九年(1505年-1514年),曾庙进行了大规模扩修,初步形成了类似曲阜颜庙和邹县(邹城市)孟庙的规模。在万历七年(1579年),曾庙再次进行重修,从而奠定了今天所见的布局与规模。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彰显了其在历史文化领域的非凡地位。


那天,气候炎热,游客稀少。我们在一位男讲解员引领下走近这座古朴而庄重的建筑群体。庙中树林里知了叫个不停,好像在迎接我们“来访”,讲解员的解说简洁而明确。虽说是“到此一游”,但该看的、该听的、该问的、该拍的内容一点不少,留下的印象和回味反而更加深刻。

经过对孔、孟、颜三庙的回顾并与曾庙对比,渐渐梳理出曾庙儒家文化的特色所在。孔庙注重“本源和核心”,有着“万世师表,思想总源,集大成者,文化正统”之象征;孟庙注重“弘道和批判”有着“亚圣继统,性善养气,民本仁政,浩然正气”之象征;颜庙注重“德行和境界”,有着“复圣典范,安贫乐道,德行之首,修养楷模”之象征。而曾庙却注重“孝道和修身”,有着“宗圣传孝,忠恕之道,三省吾身,《大学》纲领”之象征。这四座庙宇加上“子思庙”(未曾拜访过)共同构成了儒家“道统”的核心祭祀体系,它们各自的特色反映了儒家思想不同维度的丰富内涵和代表性圣贤的独特贡献。拜访这些庙宇,不仅是对圣贤的敬仰,更是对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不同侧面的深刻体认。


曾庙,又称曾子庙、宗圣庙,它坐北朝南,四周环绕着红墙,整体布局呈长方形,占地广阔,达到29808平方米。建筑布局沿中轴分为正、左、右三路,共五进院落,有建筑30座,殿庑70余间。庙内还茁壮生长着古柏350棵,矗立着明、清时期的碑刻20余座。带着对曾子儒家伦理的深入思考,我们领略到曾庙独特文化坐标的聚焦点。


宗圣殿、三坊确立道统地位。宗圣殿为曾庙主殿,悬挂雍正御笔“道传一贯”匾额,彰显曾子在儒学谱系中的关键地位:承孔子之学,启子思、孟子。殿内塑像布局:曾子居中,子思(左)、孟子(右)陪祀。这一组合直观呈现“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统链条,突显曾子“独得孔子真传”的历史定位。孟子作为“亚圣”却居陪祀位,因他是曾子再传弟子。此设计打破世俗名气排序,严格遵循师承伦理,体现儒家“尊师重道”的宗法精神。“宗圣”这个尊号高度概括了曾子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宗”强调他是儒家正统道统的关键传承者(承上启下之宗),是思孟派乃至后世主流儒学的奠基源头(学术之宗);“圣”肯定他在道德修养、学问成就(尤其是《孝经》《大学》的贡献)以及人格典范方面达到了儒家所推崇的至高境界。正如唐朝韩愈在《送王埙序》中所说:“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曾庙前有三座石坊,中坊上书“宗圣庙”,确立曾子“宗圣”地位;东坊刻“三省自治”,指向修身内省的核心方法;西坊镌“一贯心传”,强调道统接续的使命。这“三坊”题刻既点名了曾子思想的核心——“三省”修身、“一贯”传道、“忠孝”伦理;又共同形成“思想——方法——传承”的完整体系,为理解曾庙奠定基础。

三省堂铭记修身智慧。庙内“三省堂”,以曾子名言“吾日三省吾身”命名。此处不仅是祭祀空间,更是儒家修身哲学的实践课堂。曾子将“自省”细化为“忠”(为人谋而不忠乎?)、“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习”(传不习乎?)。这一理念融入曾氏家风,成为后世“省身明志”“慎独”的训导核心。庙内存《宗圣志》《武城曾氏族谱》,记载曾子训导:“修身”,“君子见利思辱,嗜欲思耻”(《曾子·立事》);“治家”,“亲戚不悦,不敢外交”(《宗圣志·格言》);“教子”,曾子杀猪践诺的故事成为诚信家教的典范。这些训导,滋养了曾氏后人,形成“忠孝传家八十代”的家族史诗。

家庙合一溯源孝道根本。庙内专祠供奉曾子之父曾皙(封莱芜侯),他是孔子早期弟子,以“浴沂咏归”的理想获孔子赞赏(《论语·侍坐章》)。曾皙曾引导曾子拜师孔子,促成儒学传承。设立父祠的深意在于彰显“孝为德本”,曾子将孝道从家庭伦理扩展至“忠孝合一”。曾庙打破传统圣庙仅祀先贤的惯例,将家族祭祀(莱芜侯祠)与圣贤崇拜(宗圣殿)融合。这种“家庙合一”的布局,体现曾子思想中“家国同构”的理念,彰显孝道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根基。

全球曾氏的精神圣地。乾隆年间在曾庙建的“涌泉井”,象征曾子精神的源头活水。曾庙集曾子血缘源头、得姓始祖、最高祭祀中心、文化精神象征、宗亲组织公认祖庭等多重神圣属性于一身。它超越了单纯的地理位置或建筑意义,成为全球后裔心中追溯血脉之根、传承文化之魂、凝聚宗族之情、寄托精神信仰的终极圣地。来到这里,就是回到家族的起点,与伟大的始祖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从而获得身份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这正是曾庙作为“全球曾氏家族精神圣地”不可动摇的地位所在。


据介绍,在曾庙的西南方、元寨山的东麓,则躺卧着曾子的墓地,以及南武城遗址等历史遗迹;在县城之内,曾府与曾氏中兴祠等建筑,以及曾子琴堂、大学书院等古迹(因时间关系未亲自拜访),共同构筑了以宗圣曾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从历史记载查询,应该先有曾子,后有嘉祥之命名,而设立嘉祥县,又是对曾子的影响力有了更进一步的扩大。金代皇统七年(1147年),因在曾子故里南武山一带(当时属于巨野县)发现祥瑞(瑞麟),为彰显曾子遗德教化之功,于金贞元元年(1153年)首次设县,但后废置。明成化年间,山东巡抚原杰奏请复设嘉祥县,“保护曾子祠墓作为核心理由之一”。明弘治二年(1489年),明孝宗正式批准析巨野、金乡等县地置嘉祥县,县名取自“嘉美祥瑞”之意,暗含对曾子德行的颂扬。设县后,官府直接承担宗圣庙的维护与祭祀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嘉祥作为曾子故里的合法性。清代《嘉祥县志》明确记载:“县因曾子而设,庙因县而兴。”现在,嘉祥县城内竖有高大的曾子像,还有曾子广场、曾子大道曾子学府小区宗圣中学、宗圣宾舍等以宗圣命名的店铺也是随处可见,可谓“处处宗圣,无处曾子”。曾子思想在嘉祥民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孝道作为儒家思想的切入点,承载着“仁爱”“敬长”“感恩”等普世价值观,成为民间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家庭中长辈以曾子为榜样教育后代,乡村社会将孝行纳入道德评价体系,形成非正式社会规范。在我所熟悉的嘉祥籍的朋友中,无论厅级官员还是退役军人或是一般老百姓,他们的孝行都是令人感动的。六七十岁的儿女像保姆一样伺候八九十岁以上爹娘的现象比比皆是,老人去世丧葬时“守灵、出殡”等仪式时有可见。孝道强调代际责任、家庭和睦,在传统社会中起到调节家庭关系、巩固社会基础的作用。在当代,它仍可缓解老龄化社会中的养老压力,促进代际和谐。

作为嘉美祥瑞之土、“宗圣”诞生之地的嘉祥县,把曾庙作为儒家文化传承的标志,体现了中国古代“以文化驱动行政”的特点,将儒家道统与地方治理紧密结合,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衷心祝愿,嘉祥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齐鲁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研究学者)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