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诗画 >> 文章内容

姜传岗:南旺分水究竟始于何时

[日期:2025-08-19]   来源:  作者:姜传岗   阅读: 7991 [字体: ]


关于南旺分水,现在看到的所有史籍文献都是始于明代,即永乐九年(1441年)工部尚书宋礼疏浚会通河采纳当地白英老人之策而为之。然而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事实上南旺分水并不始于明代,而是从元代就开始了。 诸所周知,京杭大运河始于元代,其标志工程是济州河和会通河的开通。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元人首开济州河,从任城至安民山(今属梁山县)约150里,中间穿过“水脊”南旺湖,将该湖一分为二作“南旺东湖”和“南旺西湖”。济州河就是直接以南旺湖作为水源,由此向两边分流,南接任城洸河,北接安山湖,引水十分现成和便利。 南旺湖自古以来就是以汶上县东北部的泉水为源而形成的。据文献记载当地泉水诸多,其中有名的泉就有10多道,加之无名的泉不可计数,因此历史上汶上县就是一个“泉河之乡”。明代編修的《兖州府志》称:“汶上古之中都,其地多泽”。这些泉河都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流,汇于南旺湖中,形成一个独立的水系。直接入湖的河流就有北泉河、南泉河、白马河、鹅河(故宋运河)、黑马沟(圣泉河)等。当时济州河的贯通就是直接利用的这个天然的水系。后来(至元二十六年)又开挖会通河,从安民山向西北至临清,新开河道直接以安山湖(汶水与济水汇合处)为供水,但其南段仍是利用的南旺分水。 所不同的是,元代南旺分水完全是利用的地势落差条件自然分流,远没有后来明代的那样完善的调控工程设施。 明代永乐九年(1411年)重开会通河。相比元运河,明代运河在河道规制和船载量上数倍增加,所需水量更多,这时元代安山湖已经消失,仅靠南旺湖和当地泉水供济宁至临清450里的运道已经不够,必须扩大水源。当时采取的重大措施主要有两项:一是采納白英的建议从戴村遏汶河水下南旺,為此新開小汶河九十里,使汶水与当地泉河水合流济运;二是于大安山与戴家庙之间新建安山湖, 并开挖柳长河引西南曹濮地带的济水故渎入湖,作为调蓄运河水量的水柜。这两大工程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北部运河的供水问题。

历史清楚说明,关于明代宋礼采纳白英的建议,以及白英在新开会通河中的主要贡献,就是新建戴村坝引汶水补南旺,以及进一步开发汶上县泉源以济运等,从而大大拓宽了运河的引水渠道。但是就其南旺分水来说,仍是因循的元代的做法。在当时除了拓展分水口河道之外,并未有任何改创,甚至连一石一砖的新设施也未增建。(水口对岸石砌护坡亦为后来所建)记载说明,分水的调控工程设施都是在成化年间以后陆续建造完善起来的。这时距宋礼己过去60多年。但后世史家在讲述“戴村坝--南旺分水工程”时,将这项开创的功绩统统算到宋礼和白英身上,而抹煞了元代南旺分水的始创成就,使我们祖先的这一重大水利成就推后了近二百年,这是很不公允的。 其实就准确来说,即是戴村坝的引汶工程,也是完全照搬的元代堽城坝的做法,对其并无絲毫改进。元代堽城坝是泰安人毕辅国主持开建的重大运河工程,其目的是遏汶水南下任城济运。而戴村东距堽城50里,二者做法完全相同,正如清代治河名臣张伯行所说:“戴村坝乃宋礼因堽城坝而制之者也。”【1】有的文献称“移堽城坝于戴村”(当时将堽城闸堵闭)。戴村坝与堽城坝的不同仅仅在于遏水的位置不同。因此说,此役实则称不上首创。 据考,小汶河的开挖也是利用的汶水原有的分水河道,并非出于明代创建。在《水经注》等史籍中都有明确记载:汶水在流至东平县古鄣城西的桃乡(今戴村附近)后,分成四支:曰“汶水自桃乡四分,谓之四汶口”。其左一支向西南流,“迳东平陸县故城北”(东平陆县,又称平陆县,汶上县的古称),“入茂都淀”(南旺湖)。出淀之水又向西南先后注入巨野沟、经致密城(又称阚城,上古之城,春秋时为中都邑)入桓公沟,最后“流注洪渎”。洪渎即洪水,济水支流,该水发源于嘉祥县萌山西的薛训渚,西北流至郓城县东北部入济水。该河约于宋金时被淤废。可见,明代开挖的自戴村至南旺湖的小汶河引水工程正是因循利用的汶水原有的一条旧河道,而并非出自白英等人的创建和设计。

从根本上说,“戴村坝--南旺分水工程”是来自当地群众的经验。作为世代耕作和生活于泉河之乡的老百姓,最了解当地的地势水情,对于如何开河通漕、找泉引水,在政府官员们看来这是十分复杂而艰难的问题,但在当地百姓看来却是十分清楚和简单:从汶河上开个口即可顺流到南旺,从南旺开河就可自然向兩边分流。这是完全由当地的地势条件所使然,无须由高人精心策划。当年白英建言之时,年仅49岁,尚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老人,更称不上是一个超凡的智者,正是由于他自幼生活于泉河之乡,对这一带丰富的水源及其流向自然十分清楚,他的见解不过正是家乡父老百姓们的共识。如果称得上高超的智慧和创新,也完全是来自当地父老百姓们的经验。

关于会通河的重新疏浚,就连明代官方也承认这是继承的元人的业绩。如明代国子监掌监事礼部右侍郎邱濬就说:会通河系“元人始创为之”,其“开创之功”属于元人。元代的不足在于,当时以海运为主,河运量很小,因而“未至于大成”,“未得其大利”。而其“修理而拓大”“极盛”之功却在明代。【2】这种评论对于南旺分水工程来说也是适合的,其开创之功当在元代,而将其拓大并充分发挥作用的是在明代。当然,宋礼、白英善于将前人的经验和群众的智慧运用于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其功献和成就也是很大的,尤以白英作为“农民水利专家”当之无愧!但由此而否定了前人的开创之功,使元运河的历史真实被完全抹煞,这是不应该的!

尤其是在后世官员和百姓中,白英被完全神化,传说中他能用“手指点泉”, 手指向哪里哪里就有泉水。正德年间朝廷还为之在南旺修建了庙宇“白公祠”,给予世代奉祀。清代又先后敕封其为“永济神”、“白大王”等。一个普通农民被视为如同“龙王爷”一般,能够震水消灾,降雨除旱等。这更加说明了关于白英治水的功德其虚假夸大的成份太多。南旺分水的真实历史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如图:


被完全神化了的白英形象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