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诗画 >> 文章内容

“不识庐山真面目” 是认知世界的一种享受 ——雨中庐山行有感

[日期:2025-06-16]   来源:  作者:南兵军   阅读: 0 [字体: ]


从江西庐山回来已有20多天了,宋代诗人苏轼“横看城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的诗句仍在脑海中萦绕,挥之不去。苏轼一生4次到庐山,为庐山留下近50篇诗文。为什么唯有这一篇诗作能够流传千年?就连毛泽东也将他的这一诗作用手书抄录下来。

很多人去庐山,都是很想弄清“庐山真面目”,但到头来真正弄清的没几个。我属于后者。那天是乙巳蛇年(2025)小满过后,刚热了两天,突然下起大雨,气温骤降。我们打着伞冒雨来到庐山,乘坐的大巴车在雨中行使,“跃上葱茏四百旋”,将我们送到宾馆住处——牯岭镇。


牯岭镇街道 


雨中牯岭镇广场矗立的石牛

初识牯岭镇

牯岭镇属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管辖,处于庐山山腰,东为大月山,南为汉阳峰,西为铁船峰,北临剪刀峡。因驻地为“牯牛岭”而得名。一下车,就看到一头威武雄壮的深褐色石牛矗立在广场中央。走近石牛,看到下面是一条深沟,全是各种不同样式的别墅。据导游介绍,牯岭镇是个副县级单位,为庐山旅游接待中心,有避暑胜地、云中山城之称。现在这里住着1万3千多居民,完全靠经营文化旅游的吃、住、行、用等来生活。自从旅游开放以来,这里居民收入居高不下。他们把游客视为“上帝”,一个游客的到来,就相当于3个人的就业,旅游高峰,日游客量达到8万人。看到的一座座别墅,是近代以来保存的具有欧美国家不同建筑风格的别墅群。按规定,这里的建筑,只能减少不能增加;经过批准,原有房屋只能维修,不能另建。牯岭镇的别墅像个迷宫,尽管相互间有串联,但如果邻居串门,也要转个大弯才能相见。这里的街道虽说是山地高低不平,但都很讲究,通往各家各户别墅的是狭窄的台阶式石头路,联络别墅之间的是曲里拐弯、刚能错开轿车的柏油路。


庐山南门游客服务中心


街道两旁热闹非凡,饭店、商店、专卖店林立,社区、邮局、影院、学校、幼儿园、派出所样样俱全,长途车站、公交站、垃圾站位置突显,镶嵌在街头巷尾蓝绿颜色的街、巷名称牌,别致、古朴、好记。西式古典样式的公交车,定点定站地在柏油路上行使或停站。我们下榻的宾馆是大一点的别墅,住室电视一打开包括饭堂里的电视,播放的都是《庐山恋》影视剧。


早晨起来,雨还在下。以军人的习惯,逢到一地,先查看地形。我居高临下看到了通往本别墅回来的路,便打着伞顺着狭窄的石台阶路,小心翼翼地走到柏油路上(可以通公交车的路),本想沿着大路(柏油路)从另外一个通汽车的路口走回驻地。可不知怎的,像是突然转向,就是找不到回来的路。眼看快到了出发时间,便打电话问了同事所住宾馆的名字,便在手机上按照导航走了回来。心想,刚到庐山就来了个“不识真面目”的下马威。 

体验“仙人洞”

庐山对付雨天还真有一套,几乎每个景点小卖部,都能买到一次性雨衣、防雨鞋套和雨伞之类的东西。花个几十块钱就能把自己武装好,似乎再大的雨都能应对。据说庐山一年有近200个雾雨天。庐山上的植被茂盛与雨水多有很大关系。导游指着一片林子说,这是民国时期用飞机撒下的树种,百多年后都成了参天大树,你们看,这些树的树根都盘根错节地裸露在表层,很是壮观。


雨雾中的“仙人洞”


裸露树根的参天大树

我们穿着雨衣、鞋套,打着雨伞,满怀兴致地沿着峡谷步道,在险峻秀美中走了近两公里,就是想身临其境地体验感受一下毛泽东当年写“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仙人洞”。可走近一看,所谓“仙人洞”看不到一点“仙气”氛围,洞口堆满了贡品、香案和所谓吕洞宾的彩色头像(据传“仙人洞”就是吕洞宾的修道处),洞内焚香的烟雾缭绕与雨中的雾气交织在一起,简直是乌烟瘴气。“仙人洞”的“风光”全无。很多游客看完后直摇头,连拍照的心情也没有了。这种现象不知是文旅商业化所致,还是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 

走进博物馆

芦林湖是庐山的著名景点,也是整个庐山的饮水源。毛泽东曾在此游泳,湖光山色静谧,湖畔是芦林一号别墅,挂有“毛泽东同志旧居”标识。现为庐山博物馆。走进博物馆,馆内布展的庐山三大特色一览无余。一是自然风光,庐山地处长江与鄱阳湖之滨,山体突兀而起,形成险峰、幽谷、瀑布、溪流交织的景观;庐山春季杜鹃满山,夏季清凉避暑,秋季红叶层染,冬季雾凇冰挂;庐山的三叠泉瀑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灵感来源,含鄱口是观日出云海佳地,五老峰形似五位老者带来福音……均展现出自然造化的神奇。二是人文历史,庐山是佛教净土宗发源地、道教洞天福地之一,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奠定中国理学传播的重要基地;近代以来,庐山成为政治避暑圣地,拥有近千栋分别代表英、美、德、法、俄、瑞典、芬兰、丹麦、荷兰、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家风格的别墅,见证民国至新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文人墨客3000多人留下16000余首诗文,形成独特的庐山文化现象。三是世界地质,庐山是断块山的典型代表,山体陡峭、断层发育,展现了地壳运动的剧烈变迁。2004年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其地质价值与科普意义得到国际认可。我边看边想,庐山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三者的高度融合:自然风光为人文活动提供了载体,人文历史赋予自然以灵魂,地质奇观则是前两者形成的物质基础。这种“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模式,正是庐山1996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原因。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一句“庐山天下悠”便是对庐山三大特色的经典概括。

走出博物馆,我又折回来,仔细看了古代文人墨客来庐山的情况。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从25岁到57岁,曾先后5次来庐山,为庐山留下了20余首诗篇;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曾被贬任江州(现为九江市)司马3年,游遍了庐山角落,创作了60余篇庐山诗文,留下多处遗迹;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一生先后4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30余篇诗文……,加上前面说的苏轼等文人墨客,他们在交通条件极为简陋的情况下,为什么一次次地来到庐山?不能一味地说是为了游山玩水、写诗作文,应该说,他们也是想弄明白“庐山真面目”,可终了还是应了苏轼那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


雨中的含鄱口 

相遇“含鄱口”

含鄱口,因“含”庐山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一个巨大壑口,大有一口汲尽鄱阳湖水之势而得名,以观壮丽日出闻名。据说,毛泽东每次到庐山都要来含鄱口观光、休闲、散步、聊天等,他的很多生活照片都是在这里拍摄的。可我们到了含鄱口后,雨下得更大,狂风四起,撑开的雨伞被风吹得变了形,我们连鄱阳湖的景色也未看到,便收起伞往回赶。这与我们想象中的温柔、壮丽、秀美的含鄱口简直是“两重天”。这种“变脸术”可能也在“不识庐山真面目”之列吧。

“美庐”的神秘

我们冒雨来到美庐别墅庭园。美庐的神秘更使我们增添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诸多疑惑。

其一,毛泽东和蒋介石是在政治立场、阶级观念、性格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相悖的人,为什么却钟爱庐山的同一套别墅?美庐别墅始建于1903年,由英国兰诺兹勋爵建造。1933年,宋美龄从好友英国人赫莉手中购得。别墅建筑面积996平方米,主楼两层,3个宽敞的凉台和精美雅致的拱形门窗,构成极为浓郁的英国风格。美庐庭院面积近5000平方米。依山就势,种植中外名贵树木,一道清泉潺流其中。蒋介石、宋美龄都十分钟爱这栋别墅,自购得后每年上庐山均下榻此处。包括蒋介石在江西“围剿”红军大多是在这里指挥的。

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走进美庐,他一进庭园大门,便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大声说到:“蒋委员长,我来了!”此时,毛泽东的心情可想而知。据说,1933年,江西苏区红军粉碎了蒋介石第四次“围剿”后,编演了一出话剧《庐山雪》,描写红军杀上庐山,活捉蒋介石,蒋家王朝像庐山残雪一般瓦解消融。毛泽东当年看了由罗瑞卿扮演的蒋介石被活捉的狼狈相,不由哈哈大笑。几十年后,毛泽东又走进蒋介石住了十几年的庐山别墅,自然是兴致勃勃。毛泽东1959年第一次庐山会议在美庐住了42天;1961年第二次庐山会议,尽管当时芦林一号别墅(毛泽东居住地)已竣工,毛泽东在美庐又住了23天;1970年第三次庐山会议期间,美庐仍是毛泽东主要居住地之一。为此,美庐展室突出标明:“唯一一幢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都居住过的地方”。


蒋介石手书“美庐“刻在美庐别墅庭园臥石上

其二,为什么蒋介石在美庐住了14年后,才在最后离开美庐的前七八天,刻上自己手书的“美庐”二字?蒋介石与宋美龄自1933年后,每年来美庐居住,但一直没有刻下别墅名称。直到1948年8月中旬,蒋介石在庭园中的一块卧石上亲自指挥工匠题刻了自己手书的“美庐”二字。七八天后便离开美庐,以后再没有来过。蒋介石为何此时刻下“美庐”手书?知道真相者恐怕不多。

其三,为什么毛泽东阻止抹掉“美庐”二字?毛泽东住进美庐别墅的第二天,听见庭园里有叮叮当当的凿石声,服务员告诉他,是石匠在凿蒋介石手书的“美庐”二字。毛泽东忙叫秘书出去制止,说这都是历史了,不要去破坏它。“美庐”二字因此保留至今,尚能看出被凿的痕迹。

其四,为什么毛泽东在庐山的两次重大决策,一次在美庐决定,一次已到美庐又临时变换地方?1959年7月14日,毛泽东收到了彭德怀的长信。当天晚上,他在美庐别墅后面的竹林里徘徊和独坐了通宵,时明时暗的烟火也亮了通宵。秘书和卫士谁也不敢去劝主席回屋……这一夜,毛泽东思考了什么?做出了怎样的决策?在1970年庐山会议上,当林彪抢先发言,提出要设国家主席后,毛泽东从芦林一号别墅悄悄去了美庐别墅,却临时改变主意又去了“175”号别墅,该别墅的灯光彻夜未熄。第二天,毛泽东《我的一点意见》发至参会人员手中。此刻,别墅周围布满了警戒的军人,气氛异常紧张。这其中的真相是什么?


中共中央委员会庐山会议旧址

三次庐山会议

带着上述谜团,我们来到庐山人民剧院即中共中央庐山会议旧址。这时雨下得越来越大,而参观庐山会议旧址的人也越来越多。庐山会议旧址,是1937年落成的中西合璧的老建筑,原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名为“庐山大礼堂”,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央会议除在首都北京召开外,在郑州、上海、广州、成都、北戴河等地都曾召开过。庐山也曾三次作为中央会议的召开地,而且是全国唯一一座召开过中央会议的名山。三次庐山会议召开的月份十分相近,都是7月到8月,或8月到9月。据说,三次庐山会议都是毛泽东提议在庐山召开的,会议时间共计86天,会议前后毛泽东在庐山住了约126天。

相比较一、三次庐山会议,第二次庐山会议显得十分神秘,会议过程、会议人员和会议内容等,对外界来说都是未知状态。尽管第二次庐山会议同一、三次一样,都是由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但直到毛泽东去世后的二三十年间,关于第二次庐山会议的公开报道、相关公告,都似有似无,保密了好像又没保密。关于第二次庐山会议的一些内容,毛泽东在第三次庐山会议《我的一点意见》中,说到陈伯达的问题时曾提到一点:“仅举三次庐山会议为例。第一次他跑到彭德怀那里去了。第二次,讨论工业七十条,据他自己说,上山几天就下山了,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原因下山,下山之后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从现在查到的第二次庐山会议议程,似乎没什么,会议结束后也没发生什么大事,那为什么还需要保密?据传,是因为1961年8月下旬开会时,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的张国华,因为路途遥远没有按照会议时间报到,于是会议秘书处的工作人员,就向张国华打去长途电话,催他尽快赶到,不要耽搁了。由于技术原因,这则电话内容泄漏出去,被台湾蒋方窃听,误以为得到了一个了不得的消息。二次庐山会议召开的第二天,台方广播电台播送了这一则内容,称中共在庐山召开高级军事头脑会议,商议攻台事宜。蒋介石收到情报后大惊失色,接连派出几批特务赴大陆搜集情报,又让败退时留在大陆的特务刺探虚实。毛泽东获悉后,便趁机耍个小花招,将计就计,把这次会议变得高度机密,不做任何公开披露。当然,这只是传闻,是不是真相不得而知。

第二次庐山会议会场展出的一张大图片呈现了这样一幅场景:主席台上,邓小平、周恩来分别坐在毛泽东的左右两边,再往两边是刘少奇、朱德和陈云。这一没有严格按照职务安排的座次排列,引起很多人的沉思和疑惑,应该也在“不识庐山真面目”范畴。

短暂的雨中庐山行,如同雾里看花;一段时间的思索沉淀,像是拨开云雾,坦然审视自我。一路下来,看似有诸多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实则认识和体验到“不识”是一种常态,一种规律,一种反思,更是一种幸运,一种享受。如能将这种“不识”视为探索未知世界的钥匙、杠杆和动力,谁能不认为这是一种幸运和享受呢?!

若一眼看尽庐山全貌和庐山千百年来发生的一切,探索、研究、挖掘“庐山”的趣味便消失了,持续发展也会变得可有可无。含鄱口的“变脸术”反而燃起我们再来“相遇”的激情;文人墨客为庐山写下的16000首诗文,哪一篇不是在“未知”的驱动下完成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今后还会撬动更多的人为庐山的文化发展增砖添瓦。

苏轼的诗暗示“真相”取决于观察角度。地质学者、登山者、历史学家、诗人,包括红色文化爱好者等,他们眼中的庐山截然不同,但每种视觉都有其价值。探索“未知”和“不识”的享受,不在于找到唯一答案,而在于收集多元的认知拼图。“美庐”和“三次庐山会议”的“秘密”不必求得“破解”,正是这种“神秘感”吸引更多的人来此地探寻、研究。

承认“不识”是对人类有限性的坦然接纳。如柏拉图“洞穴寓言”中的囚徒,意识到自身局限反而能更开放地拥抱世界。科学史上许多突破都始于科学家承认“我们以前错了”。我们渴望真相,却又受困于自身的局限;弄清庐山真面目,重要的在于认识自我。初识牯岭镇的“迷路”,正是苏轼诗中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陷入了“当局者迷”的怪圈。

庐山的“真面目”或许根本不存在,自然与真理本就是流动的。人生的意义、自我的本质、爱的真相……这些终极问题或许永无标准答案。今日的“答案”也许会是明天的“谬误”。但正是这种动态性和“不识”,让探索成为永无止境的创造行为,让人生成为一场充满惊喜的冒险。如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真理永远在途中。”我们相信,“仙人洞”的不尽如人意,会随着文旅事业的深入,不断地改进,直至使其“风光”再现。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深层魅力,在于它将认知从功利性的“获取答案”升华为诗性的“沉浸过程”。这种享受接近于孩童的好奇、哲人的沉思、探险者的激情……重要的不是征服认知,而是与“未知”和“不识”共舞。庐山,是一幅永远画不完的画作,是一部永远写不尽的书。它如同未拆封的一份礼物,保留着无限可能性。科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等,常因庐山的“不识”而着迷,也正是这种未解之谜,在突破局限、看清自我、跳出固有框架、超越世俗纷扰等等之中,一步步接近客观真相,向庐山真面目靠拢。

庐山,再见!

    

(作者:齐鲁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研究学者)

                2025年6月12日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