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理论 >> 文章内容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暨运河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日期:2025-01-02]   来源:  作者:李金陵   阅读: 4585 [字体: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主办的会议现场,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我们满怀激动与喜悦的心情,共同迎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暨运河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此,我谨代表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向莅临现场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嘉宾,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热烈的欢迎!

中国大运河肇始于春秋,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贯通南北于元代,鼎盛于明清。悠悠运河,流淌千年。运河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人工长河,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明的伟大见证。运河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积淀了无数的故事与记忆。从商贸往来的舟楫穿梭,到沿岸城镇的繁华兴起;从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到民间技艺的传承发扬,运河以其磅礴的生命力,滋养着沿线的土地与人民,塑造出独具魅力的地域风貌。大运河是历代封建王朝维系其统治的生命线,同时,也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商运之河,民运之河。大运河曾经创造过历史的辉煌,十年前,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开启了大运河的新时代。

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便将守护与传承运河文化的使命铭刻于心。我们奔走在运河沿线,联系和协同运河沿岸致力于运河研究工作的专家、教授,共同探寻古老的运河闸口、桥墩、仓库等被时光掩埋的遗迹,积极挖掘保护运河历史文化,力求原汁原味地保留运河风貌,让后人仍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同时,我们深入民间,积极挖掘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传说、独具特色的运河节庆等传统习俗,让运河民俗文化得以延续传承。我们努力搭建起交流的桥梁,联合学界、业界、民间团体等各方力量,汇聚起磅礴的运河文化保护合力。我们在开好每年一次的大运河高端论坛的同时,创办了《运河研究》刊物,至今已编辑出版了38期,并获得山东社会组织期刊一等奖。在山东运河沿线运河研究专家的支持下,我们还编辑出版了《山东运河文化丛书》,填补了大运河文化的空白。编写丛书得到运河流域学人的大力支持,丛书共20本分册,仅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的老师们就承担了8本,郑民德院长和承担分册的老师们宵衣旰食,奋力拼搏,付出了卓越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可以说,没有聊大运河学研究院老师们的全力支持,就没有丛书的诞生。作为丛书的主编,在此,向聊大运河学研究院、向丛书全体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今天这次学术会议,无疑是一场思想碰撞的盛宴。诸位专家学者来自不同领域,却因运河文化齐聚一堂。你们带来的前沿研究、深刻洞察,将为运河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注入全新动力。希望大家能在交流探讨中畅所欲言,擦出智慧的火花,让更多关于运河的宝贵文化得以重放异彩,让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为耀眼的光芒。

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各方的合作。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运河文化一定能源远流长,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永恒的瑰宝。

最后,预祝本次学术会议圆满成功!山东运河经济文化中心一定会珍惜此次难得机遇,认真汲取各位的研究精华,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携手各方,开启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新篇章。让我们以笔为桨,遨游于运河文化的河流,共同守护运河文化的根脉,共创更加广阔、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嘉宾心情舒畅、满载而归!

谢谢大家!

2024年12月28日

作者简介:


李金陵:省委原党史研究室退休干部、教授级编审,山东舜源书画艺术院院长,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运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专家组副组长、《大运河词典(山东卷)》副主编、《运河研究》主编、《山东运河文化丛书》主编。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