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历史最悠久、作用最大、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的运河,她包括隋唐运河、浙东运河和京杭大运河三段运河,全长27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8个省、直辖市,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有2500多年的历史,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一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沟通了长江与淮河;二是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开凿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三是1283年到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将隋唐运河裁弯取直,大运河不再经过洛阳,直接联通北京和杭州,形成了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蕴含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一是连接了京城和江南富庶的粮食主产区,为京城和北方的军民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漕粮等物资;二是承载了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统一,使得中国再没有发生大的分裂;三是漕运繁荣了沿岸的经济,沿着大运河出现了一大批城市和村镇。四是各类文艺形式不断出现,并相互融合发展。运河号子、渔鼓坠、放河灯等各种非遗和民俗遍布城乡,明清时期出现了长达几十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京剧也是徽班通过大运河进京的结果。五是治水工程技术领先世界。北运河、南运河段“三弯顶一闸”的弯道技术,山东东平戴村坝的高低三坝技术,汶上南旺的南北分水技术,会通河段的闸河技术,泇河段的避黄技术,潘季驯的“束水冲沙”技术,靳辅的“重门钳束”技术等等,都是世界水利技术的高峰,至今在长江三峡工程、黄河三门峡工程等现代工程中发挥着作用。可以说,大运河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繁荣发展的突出代表,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显著标志。
但是,由于铁路兴起、大运河断航、河道管理机构裁撤和时代的变迁,大运河和依附于其上的运河文化逐渐消失,有的已经淡入了人们的视线。2006年,大运河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大运河文化的恢复和弘扬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国家层面,还没有形成各部委齐抓共管、推动大运河文化复兴的合力,在地方上,也只有江苏省扬州市、淮安市和山东省济宁市、德州市等少数城市重视的状况,许多沿线城市重视不够,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还没有被唤醒。
因此,深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全面推动大运河历史文化的复兴,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一、加强大运河沿岸的生态环境整治。改变一些河道环境污染的状况,加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实行沿岸生态空间管控和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水环境保护,推进水污染联防联控。形成垂柳依依,花开两岸、碧水清波、鸥鹭翔集的运河绿色生态带,将本地运河文化的故事做成景观小品分布其间,将千里大运河铺展成美丽的生态画卷,为全面展示大运河文化奠定生态环境基础。
二、在沿线城市建设一批大运河博物馆或运河展览。虽然在扬州建有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但是展览内容挂一漏万,且重点放在了江苏段大运河特别是扬州段,不能代表大运河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应该在大运河沿线的重点城市宁波、杭州、苏州、无锡、常州、淮安、徐州、枣庄、济宁、临清、德州、沧州、天津、通州建设大运河博物馆,突出大运河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当地城市在大运河上的地位,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大运河文化。
三、对大运河沿岸的重要水工设施进行展览展示。大运河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对于仍然留存在大地上的运河水利工程和水工设施,尽可能地按照原样修复,除了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外,还应该树立各种形式的标牌,介绍其内容和建设背景,同时,选择淮安、济宁、德州等城市建设大运河水工博物馆,展示大运河作为世界水工奇迹的大运河治河技术,以及对今天三峡工程等现代水利的影响。
四、加强大运河文化的研究。目前,国内有扬州大学和聊城大学创办了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研究力量和成果远远不够。建议在重点大学特别是大运河沿线的地方院校成立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吸纳更多的研究人才,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江苏扬州、山东德州、济宁、聊城等城市举办了一些运河文化论坛,但是,举办的层次和范围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建议在更高的层次上举办运河文化论坛,并和中外运河文化交流、文学艺术推广和非遗展演、运河文旅项目推荐结合起来,提高论坛的实际效果。
五、推动运河古城古镇古村复兴。大运河的繁盛形成了数不清的运河古城古镇古村,形成了南北各异、特色独居的人类生存印迹。有关部委应该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集中推出运河古城、历史街区、古镇、古村,在加强保护的同时,进行多角度的宣传推荐,同时改善旅游的软硬件设施,加大文旅营销,让这些运河古城、历史街区、古镇、古村复再次复兴,重放光华。
六、让大运河非遗活起来。大运河沿线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戏曲艺术,精彩纷呈,京剧就是徽班通过大运河进京的结果。建议以多种形式来展示运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运河沿线非遗展演活动,再现运河民俗,在运河城市轮流举办中国大运河戏曲文化节,让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七、举办大运河美食节。大运河沿线城乡名菜众多,有淮扬菜、苏帮菜、山东运河菜、微山鱼馆等等,都非常具有各地的运河特色,中国大运河美食文化节已经在运河沿线城市轮流举办了十多届,但是影响不够,应该由国家文旅部和相关机构来主办,把大运河美食文化节做大做强,并用多种方式展示运河美食,让广大游客体验舌尖上的大运河,增加运河及沿岸城市的魅力。
八、推动大运河全线旅游。由文旅部或者中青旅等一家央企牵头,联合各地市政府,组建全国一盘棋的旅游集团,购置适合运河客运的中小型游船,在大运河穿过黄河实现全程航运贯通的基础上,实现大运河全程或者沿岸城市之间的旅游互动,让游客体验一把乾隆皇帝下江南的风光,让大运河成为一条缤纷旅游带。
九、推动大运河文化文艺创作。大运河也推动了文学的兴盛,明清时期中国小说突然大爆发,就是因为大运河带来的城市经济繁荣和运输便利,四大名著都与运河有关。建议出台国家或运河沿线地方的大运河文学艺术奖项,创办大运河文艺杂志,举办大运河文艺展演,实现大运河文学艺术的繁荣。
十、加大对大运河文化的宣传推广。建议中央和各级地方媒体增加大运河文化的宣传,制作大运河文化的节目,介绍运河人物,讲好大运河故事,让大运河文化更好地传播开来。在中小学教科书中增加大运河的内容,编印地方版的大运河校本教材,推动大运河文化的普及,让孩子们热爱大运河、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作者简介:
杨义堂,山东省济宁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工作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著有大运河文学三部曲——《大运河》《北游记:苏禄王传》《河道总督》,创作歌曲《运河长》《我家住在运河边》等,主讲《大运河,在国画家战略中复兴》等报告,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列为大运河文化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