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理论 >> 文章内容

龙年寻龙(一) 运河城市里藏着哪些龙元素?一起来看

[日期:2024-02-23]   来源:大运河传播  作者:运传   阅读: 21222 [字体: ]

龙年来到。

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信仰图腾,代表着力量、智慧和财富,常常被用来代表国家的统一和繁荣。龙的形象也寓意着吉祥、丰收和好运。此外,龙还被视为守护和带来好运的神圣动物,在传说中具有祛灾避邪、招财辟邪等神奇的作用。

在大运河流经的城市和城镇乡村,蕴含了与龙有关的文物、建筑、民间传说……,体现了运河城市与龙文化的紧密联系,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因此,寻觅运河与龙的关联,找寻隐藏在中国文化中的开放、包容和神秘,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一部分。

注视广阔大地上的龙文化,它们收藏在城市的博物馆里,活跃在乡镇村庄里,跳跃在百姓的生活日常中……


北京:故宫藏着多少条龙

众所周知,北京城自古就与“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说到北京的龙,不得不提的一定是北京的古代建筑。从故宫到天坛再到颐和园,从景山到香山再到紫竹院,古人的匠心独运穿越了时空,以建筑和文物的形式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一直被视为“真龙天子”,其所居住的紫禁城自然少不了各种“龙”。故宫里到底有多少龙?这似乎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此前有专家做过统计,仅太和殿的屋脊、瓦当和滴水等处就有2632条龙纹,外檐额枋及门窗彩绘包括饰件有5732条龙纹,殿内檐及殿内梁枋天花上有4037条龙纹,殿中金柱、藻井、宝座、屏风及陈设上有609条龙纹,殿内墙壁及暖阁门罩等处共有542条龙纹。

除了故宫,北京许多古建中也都藏着龙的身影。从宫殿到匾额,从建筑到园林……如果你有心去数,便会发现这里的“龙”数不胜数。

山东济宁:孔庙里寻龙

“龙”元素渗透于曲阜孔庙的各个角落,诉说着千年儒家文化的传承。大成殿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水磨浅雕石柱,以云龙为饰,每面浅刻九条团龙,每柱共计72条。这正与孔门七十二贤不谋而合。

除了石雕龙柱之外,由于孔庙的建筑规制较高,其他地方龙的元素也非常之多,例如匾额、彩画上面都会看到龙的身影。由于孔子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特殊的地位及影响力,形成为数众多的与儒家文化相关的建筑,而曲阜孔庙、孔府建筑群则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按照宫廷式建筑规制,三路布局,九进院落,体现了对孔子“大成至圣先师”的崇敬以及对孔子嫡系后裔的优渥。

浙江宁波:古建筑里的龙式美学

宁波庆安会馆,即天后宫,位于宁波市区三江口东岸,故名“甬东天后宫”。咸丰三年(1853)建成,为甬埠北洋船商捐资创建,既是祭祀天后妈祖的殿堂,又是行业聚会的场所,是中国八大天后宫和七大会馆之一,又是江南现存唯一融天后宫与会馆于一体的古建筑群。现隶属文保界第一方阵“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同时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保护范围,是大运河南端出海口的地标与见证。

作为一处商用的晚清建筑,宁波庆安会馆集合了当时浙东民间的顶尖工艺,朱金木雕、砖雕、石雕技艺在这里“集大成”,尤以龙凤石柱,以及庆安会馆、安澜会馆内一共4座金碧辉煌的古戏台为一绝。

龙元素在庆安会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建筑脊部的龙吻、朱金漆木雕的龙纹装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殿正中的一对蟠龙石柱。蟠龙石柱,盘龙须眉怒张,利爪风攫,周身云雾翻滚,两只蝙蝠在云雾中上下飞舞;凤凰牡丹石柱,上截是凤,下截是凰,半露柱外,中间为盛开的牡丹。

广西南宁有个“中国下龙湾”

在南宁市上林县的大龙湖风景区,由大龙湖和大龙洞两部分组成,景区四周群山环绕,石峰依肩并立,素有“中国下龙湾”的美誉。湖中有16个天然溶洞,其中最大的溶洞“大龙洞”,洞名的由来源于当地的一则神话传说。

相传在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一名妇女收养了一条小蛇,该妇女在切菜时不小心将幼蛇尾巴砍断,因此将幼蛇取名“特掘”(壮语,译为短尾龙),并把它当作儿子来疼爱。妇女去世后,“特掘”刮起大风将养母送到洞里安葬,它则被神仙点化成龙,破洞升仙,大龙洞因此而得名。“大龙洞分为化龙池、神龙殿、洞天福地、龙母宫四个大厅,大厅的命名和顺序都是根据传说而串联。”

大龙洞还没开发前,村民自发地到洞内龙母石处祭拜龙母,挂上同心锁和福带来祈福。

广西桂林县里藏着“龙脊”

龙胜各族自治县是桂林市辖县,位于桂林西北,在清代方志中被冠以“粤西之藩篱,桂林之肘腋” 的名号。

龙胜东南为兴安县,这里有秦代修凿的灵渠,它是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人工运河,也是中原通往岭南的关要所在。龙胜之名来源于清政府对“以龙胜苗”武功的自诩。

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梯田,因地形像龙脊而得名。龙脊梯田是“世界梯田原乡”龙胜众多梯田中最经典的代表。龙脊梯田历史悠久,梯田始建于秦朝,成型于唐朝,完工于明朝,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龙脊的壮族、瑶族先民世代耕种梯田,至今仍保留着“耦耕”等原始的耕作方式。

梯田依山而造,首尾相接,从山脚一直盘绕至山顶,好像一条巨龙俯卧在山上,层层叠叠的稻田与龙纹有几分相像。龙脊梯田除了整体形似巨龙以外,还有以‘龙’命名的观景点。景区有一处名为“九龙五虎”的观景点,从龙脊主脉分岔出九条小山梁如长龙一般,五个略微凸起的小山头与五虎相似,守护一方水土。另一处“游龙下江”观景点,梯田犹如巨龙盘旋而下,延伸到山脚的金江河,展现出游龙下江般气势。

浙江绍兴有座龙山

龙山,又称卧龙山、府山、种山,“在府城中,盘旋回绕,形若卧龙”。

中国现当代著名散文家、电影剧作家柯灵曾在上世纪30年代初,以龙山为题材,创作出一组风格典雅清丽、用词婉约细腻的散文小品,用以表达自己缠绵缱绻的故土情思。

“客寓龙山,屈指于今,正好半年。初来的三个月,都寄住山麓的秋千院落,那是一排三间的平房,我占用了其中的一间,其他两间都空着。虽然室小如舟,可是粉墙黑瓦,明窗净几,极富清趣。南窗靠着小天井,偶尔能听到墙外巷里小贩的叫卖声;北窗面对龙山,门前有一个深深的院落,一双高耸的梧桐,枝枝叶叶,郁郁苍苍。就在那两株桐树的主干上,钉上一根横木,并挂着两架小小的秋千”(摘自《离开了秋千院落》)。

“耸峙其间的,是大善寺雄劲的宝塔,开元寺庄严的梵宇,和广宁桥畔礼拜堂崇高的钟楼,遥遥相对。再极目远处,是隐在电灯光后,漠漠无尽的尘影一片”(摘自《越王台畔》)……

柯灵虽是通过工笔描摹龙山周边的寻常景致,呈现给读者的却是一副古雅、清新的故园意境,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想前去赏游一番。

浙江杭州:许多和“龙”相关的地名

隆(龙)兴桥位于杭州市临平区南苑街道东大街东段上塘河之上,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桥。该桥始建年代不详,但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已有重修记录,现存桥梁为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建,属单孔石构拱桥结构。隆(龙)兴桥长28.2米,宽5.4米,因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列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的隆(龙)兴桥不仅作为交通要道发挥着作用,还成为了展示宋韵文化的重要地标,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和时代记忆。

龙王塘路南起西大街,北至邱山大街,这条路的下面是一条水渠,从临平山逶迤而来,穿过西大街,不注入上塘河,而是在上塘河底下砌石笕,连接水渠的水引入曹家渠,直到翁梅、乔司,从而形成了临平十景之一的“河底通河”。1987年7月,水渠两岸砌石坎,上面架水泥板,筑成了一条宽十多公尺的街路,因为水渠原名叫龙王塘,便取名为龙王塘路

龙洞位于临平山半腰,是一个自然景观和文化遗迹。这个龙洞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临平山之中,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文献记载,如明嘉靖《仁和县志》中有所提及,“龙洞在临平山”。洞内空间宽敞,且有深不可测的水体,历史上常被人们作为祈福之地,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民间传说,比如与钱镠磨剑石、白龙潭等地方名胜相联系的众多历史文化典故。2013年,临平山龙洞被列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旋村位于崇贤街道西北部,居独山北麓,早在南宋年间出版的《咸淳临安志》上就有独山的记载。相传,独山上有条龙,上天时,打了个旋子,村后漾里的水便卷起了很大的漩涡,故名龙旋村。近年来龙旋村成功引入美农家庭农场等绿色农企增收致富,多次上榜阿里“淘宝村”。

苏州这些地方藏着“龙”

在苏州,以“龙”为名的地方不在少数,如卧龙街、五龙堂、苍龙巷等等.

苏州街巷以龙命名的还有位于朱进士巷北的“苍龙巷”(“苍龙”即青龙),位于南起包衙前、北至三茅观巷的“乌龙巷”(“乌龙”即黑龙),位于今苏州大学南端、近盛家带处的“龙船咀”,亦作“龙潜渚”。

此外, 还有位于吴中西路西端的龙西路。值得一提的是,干将路(河)东端顾亭桥处的甲辰巷,名字与附近的升龙桥有关。龙为辰,辰即龙,桥巷之名相互关联,很是难得。

苏州各地几乎都有青龙桥。以龙名桥的,在苏州城内外不在少数,最为著名的当属“五龙桥”。

这座桥位于南门外西塘河与澹台湖交叉口,始建于南宋,为五孔型石拱桥。因为五个桥洞倒映水中,似五条龙在游动,所以取了这个名字。此外,跨阊门中市河的聚龙桥有五条水系汇合,即大运河、山塘河、中市河、南北两条护城河,如“五龙”相聚,故又名“五龙桥”。

位于碧凤坊东口、跨城内第三直河有座青龙桥。青龙为四方神之一,道家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属护卫神,桥名“青龙”,有保护安康之意。此外,苏州还有升龙桥、蟠龙桥、白龙桥等多座以龙命名的桥梁。

苏州山多水多,有的如巨龙卧地,有的似神龙游动,所以苏州有不少青山绿水以龙为名。太湖西山是我国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岛屿,岛上以“龙”命名的山峰有十余处之多。西山东部有四座山峰相连,宛若四条游龙相聚,名曰“四龙山”。西山圻村有大小两座山峰,称“大龙山”和“小龙山”。著名景区林屋洞在林屋山麓,传说有龙藏于洞中,故林屋山亦称龙洞山。在明月湾大明湾之北,有座山岭高101米,山底入湖,如龙潜水中,故名“潜龙岭”。位于镇西南面的一座小山,一半沉没水底,一半露出水面,称为“龙床”。西山南部的缥缈村处。有一座山十分庞大,宛如龙头,取名“龙头山”。

昆山市花桥镇蓬朗地区的一条小河,名“白龙河”。当地民间传说称,一条小白蛇晕在河边,被当地一位农民发现后救活。后来当地干旱,田地干裂,庄稼枯萎。小白龙施法取水于河,河水荡漾,故名“白龙河”。

常州:有着 “龙城”的称号

“地有龙形”的古城形态、广为流传的“六龙”神话传说、南北朝时期聚集“帝王龙气”之说……这座城似乎与“龙”颇有渊源。这就是江苏常州。其“龙城”的称号,早在明隆庆六年,就以“龙城书院”之名在历史上留下记录。

何谓“龙形”?不妨从常州市民间有关城垣的民谣一探究竟——“里罗城、外罗城,中间方形紫禁城,三套环河四套城”。从西晋太康年间至明洪武二年,常州市曾先后修筑过4道城墙。在这4道城墙中,罗城、新城均呈龟形。至此,人们可能会有疑问,古人为什么会将龟形称为龙形?这要从“龙生九子”的故事说起。

《升庵集·八一卷九五》有云: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相传神龙有一子叫赑屃,其“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正是“龟为龙种”的说法,让常州市有了“地有龙形,故曰龙城”一说。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民间关于“九龙”的神话传说不胜枚举。例如,在东海之争中,九太子获胜,其余八龙里有6条天龙来到了常州郡城,常州市也因此被称为“六龙城”。据传,在南北朝时期,常州市曾孕育了十多位皇帝,被人们视作“龙兴”之地。

邯郸:“太行龙脊”里的龙村

邯郸位于太行山脉中部,历来有“太行龙脊”之称。在邯郸的大地上,拥有众多与龙相关的古迹、人物及自然景观。如被民间称为“祖龙”的秦始皇出生于邯郸;自然山水中的九龙山、九龙湖、黑龙洞、九龙口、贵龙岗;古赵王城内有龙台、赵王陵侧畔有古石龙;魏县的神龙宫、曲周县龙灯、龙须面等。龙所积蓄的的勇敢、激动、奋发、自豪的内涵,与赵文化锐意进取的精神木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地处晋、冀、鲁、豫交汇处的邯郸魏县,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曾流经此地,并在魏县泊村形成白龙潭。相传这是蛟龙下凡之地,并围绕蛟龙下凡拯救万民、惩恶扬善、播撒甘露等事件形成了众多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关于龙的众多神话故事和传说在魏县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魏县泊村古时叫“龙村”,传说是蛟龙下凡的地方。蛟龙下凡泊村后,除鳖精、种高粱、浇菜园,令神龟驮救魏县城,泥马救康王等等这些传说故事构织成了深厚、丰富、悠久的魏县龙文化。

扬州:高邮颇多镇村以龙命名

在扬州,历史上高邮市以龙命名的地理实体最多,一些镇村就是以龙命名的,如龙虬镇、龙虬镇的龙潭村、龙腾村;卸甲镇的龙奔村;界首镇的龙翔村、应龙村;周山镇的龙华村、龙胜村、菱塘回族乡的骑龙村等,当然最著名的当属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龙虬庄遗址。

据介绍,界首镇的龙翔村、应龙村都是以烈士名字命名的,一个是居龙翔(1926年—1944年10月),男,江苏省高邮人。生前为高邮团六连战士,1944年10月在东角墩牺牲;另一个是卜应龙(1912年—1944年),男,江苏省高邮人。生前为界首区区委副书记,1944年在看花洞牺牲。

龙华村是因辖区内有一座享誉盛名,蜚声海外的寺院——龙华寺(已拆除),而取其名。

龙华村村部驻地王庄,地域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捷,历史上被地理先生认定为水龙地。王庄由南到北弯弯扭扭的庄心河是一条水龙,马下圩(丰乐圩)簸箕式的河口是张开的龙嘴,龙尾在王庄最北头的河,沿途的庄沟河是龙爪子。

龙潭、龙腾、龙奔村是神话传说老龙窝。在龙虬镇腹部(龙腾村、龙潭村交界处)有一个大深塘,近一百亩面积,祖辈们叫它“老龙窝”。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