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理论 >> 文章内容

新时代雷锋精神 与优秀传统文化“仁爱”思想 ——南兵军在青岛市“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着力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推进工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日期:2023-10-19]   来源:运河时讯  作者:南兵军   阅读: 32357 [字体: ]

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上午好!
  很高兴受邀参加这次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推进工作研讨会。先谈几点感受:一点是,青岛雷锋精神研讨会是由退休军人、转业军人、退伍军人发起组建的,这不仅为青岛市争了光,也为军队争了光,更为广大退伍军人争了光。我作为一个军龄43年、党龄54年的老兵、退休干部脸上也有光,感到很自豪。尤其是发起人王发令和会长刘晓辉同志都是多年来学雷锋的标兵,获得很多功绩和荣誉,有你们支撑这个研究会,肯定会蒸蒸日上。第二点是,我们这个会的主旨是研究雷锋精神,这很难得也很不容易。雷锋的故乡是湖南长沙望城区,他的第二故乡是辽宁抚顺望花区,这两个地方成立研究雷锋、学雷锋的社团组织比较多,在山东不太多,我知道的地市级你们是第一个,而且是研究会。雷锋精神是爱的精神、爱的哲学、爱的文化、爱的传承,这就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连天线与接地气的结合上认真研究,这点我很佩服。第三点是,你们这个会,是青岛市的一个亮点。青岛有很多亮点,是人们向往的旅游城市、开放城市、欧化城市,无论是经济指标,还是政治生态等方面,都做得很好,走在前列。如果再把雷锋精神的的影响扩大开来,就会使人们不仅知道青岛、琴岛,还知道是个爱岛,是个充满爱的岛城。第四点是,你们这次推进工作研讨会,既有论文集作为引导,又有言简意赅的经验介绍,空话大话不多,可圈可点的思想、做法很多,教育点、启发点也很多,可信度、可学度也很强。时间虽短,但达到了预期目的。
  雷锋离开我们60多年了,我们这代人是伴随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潮流走过来的,虽然历经磕磕绊绊、曲曲折折的过程,但我们毕竟迎来了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回归。就我个人理解,雷锋精神总体上是“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仁爱”美德的延续。雷锋精神作为爱的哲学、爱的精神,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爱国、爱党、爱军,这可称为爱的立场,是最高层次;二是爱人民、爱社会、爱生活,这可称为爱的中心,也是爱的重心;三是爱集体、爱同志、爱亲朋,这可称为爱的情怀,即雷锋日记中的“四季情怀”(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四是爱学习、爱本职、爱创新,这可称为爱的持续,是保持爱的可持续性和行稳致远。雷锋精神的这“四个层面、十二爱”,都集中体现在雷锋日记(著述)和雷锋故事中,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它的每一个层面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够从中领悟到内在的“源和流”、“根和魂”。前不久,我受邀为这次会议专门撰写了《论新时代雷锋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仁爱”思想》的论文,2万余字,青岛雷锋精神研究会发起人王发令同志给我回复一封信,称这篇文章“特别好”,我知道这是鼓励的话。但也有同志要问,为什么非要把雷锋精神与传统仁爱思想“挂钩”、相联系呢?为什么要从这样的角度阐述新时代雷锋精神呢?我感到,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魂脉与根脉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月6日主持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马克思主义包含的内容很丰厚,作为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雷锋精神应在这个“魂脉”之中,传统仁爱思想无疑也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之中。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全部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的指导地位,必须以赓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为文化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魂脉为引领。马克思主义之“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如果人为地把魂脉与根脉割裂开来,其结果必定是既消解了马克思主义,也消解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在文化实践中招致灾难性的后果。习总书记曾指出,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这为我们把握魂脉和根脉的有机结合,弘扬雷锋精神指明了方向。这充分说明,作为马克思主义元素的雷锋精神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仁爱思想,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其传承内涵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这是确保雷锋精神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开展学雷锋活动可持续性的应有之义。六十多年来,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总体上是顺畅的、健康的,但也出现过时紧时松、时高时低、时好时差等复杂曲折的现象。为什么?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从社会历史变化的高度、从历史文化的广度、从文化经典和史学的深度,来充分论证雷锋精神的源和流、根和魂。现在,我们清晰地看到,雷锋精神产生于新中国“人民之爱”的道德风尚之中,而雷锋精神的源头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把几千年形成的仁爱思想、仁爱文化与雷锋精神结合起来,才能使现代之爱与古老之爱相得益彰,让雷锋精神成为有着深厚历史传承的爱的文化、爱的习惯、爱的发展;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互为汲取营养和智慧,使传统仁爱思想择优汰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雷锋精神常学常新、更加务实、保持长效态势,防止出现“跟着‘风向’学雷锋”、运动式学雷锋,学雷锋活动“三月来四月走”或“雷锋叔叔不见了”等现象;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坚持守正创新,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使人们看到,在古代就有“雷锋精神”的基因,人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传承、弘扬仁爱思想和雷锋精神,不仅可以防止产生和消除雷锋精神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学雷锋,外国人怎么还会学雷锋等种种疑虑,而且能够使雷锋精神行稳致远,跨越时代、连通世界,成为多元文化形态的精神食粮;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互相成就、优优相加,使其纳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体,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使传统仁爱思想现代化,使雷锋精神国家化,保持传统仁爱思想和雷锋精神的永久生命力,将其上升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高度。

  第三,这更加有利于正确把握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定位。什么是新时代雷锋精神?新时代雷锋精神不是穿靴戴帽,不是各取所需,也不是单纯的年代概念,它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雷锋精神基础上升华的新时代精神财富。这里面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在“两个结合”指引下,将雷锋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仁爱”思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衔接和有机融合,通过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守正创新的过程,总结概括出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从中彰显中华民族“爱”的连续性、包容性和创新性。


       如何正确把握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定位呢?本人认为,新时代雷锋精神仍然以“爱”为出发点。
在雷锋精神“爱国、爱党、爱军”这个层面上要看到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恒的主旋律,是“仁爱”思想的最高体现。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都对爱国主义有传承、赓续和发展。雷锋成长于新中国诞生之际,他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解放军的挚爱,是对传统爱国主义的延续和升华,以致成为他的政治立场。这种以爱国主义贯通的新时代雷锋精神,要在爱国、爱党、爱军的基础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祖国统一大业、为国家和平崛起和繁荣富强,多做有益工作,多有善举,多做贡献。
在雷锋精神“爱人民、爱社会、爱生活”这个层面上要看到传统仁爱思想所蕴含的“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施仁义、顺民心,泛爱众、兼相爱”等民本理念,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雷锋乐于助人、报恩社会、“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等“爱人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就是优秀传统“仁爱”思想的“言传身教”和文字文化的赓续、传承。中国共产党将传统民本理念升华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雷锋作为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共产党员,致力于“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新时代雷锋精神就要在全身心投入为人民服务的基点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思想,在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扶贫解困、帮助弱势群体,解除老百姓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顾虑和担忧,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等问题上,出力尽责、增砖添瓦、为国分担、为社会造福,做出“爱”的奉献。
  在雷锋精神“爱集体、爱同志、爱亲朋”这个层面上突出一个“和”字,注重团结、和谐、礼貌等,这方面的内容在雷锋著述和雷锋事迹中占了近一半。“和”是传统仁爱思想的重头戏。孔子是仁爱思想的创始人,《论语》中最能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5句话(2007年祭孔大典公开征集、2008年北京奥运会迎宾语),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都是以“和”为代表的至理名言,与雷锋精神这个层面的内容承前启后、一脉相承、互为衔接。当然,雷锋时代的“和”还有其局限性。一个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对“地富反坏右”等人员是不能讲“和”的。一个是计划经济模式,很少有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爱集体”主要爱国家和集体式的单位。在新时代,从国内讲,人际关系的大量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集体的概念不再是清一色的“集体经济”,大量的民营企业、个体公司、社会组织也都属于集体的范畴。从国际看,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各国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从冷战思维出发强制搞“脱钩”“断链”那一套,但“和而不同”的大势是扭转不了的。面对国内外变化的形势,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就要在国内现有政治经济体制和形态下,赋予“亲仁善邻”新的时代价值,积极维护本部门、本单位、本行业的团结和谐局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敢于担当、善于协调、勇于负责,倡导志同道合、乐于团结协作,为助力强国梦的实现,贡献其青春、智慧和力量。同时,要把“亲仁善邻”理念运用到国际关系中,支持国家“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思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让雷锋之爱,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成为世界的。

  在雷锋精神“爱学习、爱本职、爱创新”这个层面上要看到传统仁爱思想的“乐学”“治学”“劝学”“温故知新”与雷锋的“钉子”精神同出一辙。雷锋的“带着感情学”“瞄着问题学”“联系本职学”“提高自身学”,既是他个人学以致用、学有所成的经验,又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学习方法论,过去管用,现在管用,将来也不过时。新时代雷锋精神,要把“钉子”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围绕学习强国、科技强国的目标,坚持本职工作的精益求精,在创业、创新、创造上有所作为,努力做一等的工作,创一流的业绩,在平凡岗位上出顶尖的成果,在艰苦奋斗中谱写壮美的人生篇章!


  新时代雷锋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篇大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的提高,研究的深入,内涵的挖掘,会把我们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希望青岛雷锋精神研究会在实践中进一步把这项工作做好,为深化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研究和推进“两个结合”工作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