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理论 >> 文章内容

在程建国《大河向东营》首发式上的发言——南兵军

[日期:2023-12-14]   来源:运河时讯  作者:南兵军   阅读: 17423 [字体: ]

在程建国《大河向东营》首发式上的发言

2023年12月13日)


山东黄河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会和山东省作家协会在年终岁尾各项工作紧张忙碌的时刻,举行程建国《大河向东营》首发式,可见对这部长篇纪实文学的重视和青睐。我是前几天拿到这本书的,如饥似渴地粗读了一遍,还未来得及深入消化,就来参加这个首发式,并让我发个言。我只能就目前想到的《大河向东营》这部作品的三个看点,谈点初浅看法:

一个看点是,该书为我们廓清了黄河在齐鲁大地的前世今生。大家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从中国水塔——三江源飞流直下,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纵横恣肆,南迁北移,历尽沧桑,来到齐鲁大地入海。正如,李殿魁同志在该书序言中所说黄河“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山东东营市渤海M2无潮区”;亦如中国著名水利专家、前黄委主任綦连安在1994年赠给李殿魁的手书所说:“黄河东流去,东营是归宿”。程建国同志基于这一思路,倾情讲述了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以来东营人民治理黄河的故事,从而折射出黄河山东段近160余年以来的前世今生,并直名取为《大河向东营》。这部书的出版发行,首先是黄河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会的大喜事,是山东的大喜事,为研究黄河文化经济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填补了“黄河在山东入海”来龙去脉的空白。这部书以章回写法,从“铜瓦厢黄河决口”,到“丁宝桢护民心切,李鸿章力主利津”;从“游百川陈情上奏,吴元炳增筑长堤”,到“宫家决口大堵复,于化龙投身河工”;从“国共两党谈黄河,渤海区武装河防”,到“王庄决口成灾害,七千人昼夜奋战”;从“破冰船试航河口,战洪峰北流入海”,到“凌汛封冻六百里,军民团结降洪魔”;从“钱正英视察河口,南展工程保民安”,到“李书记亲任政委,宋平莅临黄河口”,又到“昔日汽车制造人,肩负重任建东营”,再到“黄河书记新思路,大河安澜定乾坤”,直至“造福人民幸福河,国家战略铸辉煌”等45章23万字的描述,展示了齐鲁儿女在黄河下游治黄患,保安澜、正流经、稳河口、保东营、定乾坤、铸辉煌等荡气回肠、惊天地、泣鬼神的史诗般故事和黄河山东段的前世今缘,不仅使我们睁开了历史眼,增长了知识点,还激励我们以家国情怀之心,为治理黄河的未来砥砺前行、行稳致远。

另一个看点是,书中所描写的李殿魁与我们所熟悉的李殿魁遥相呼应。众所周知,写《大河向东营》离不开“黄河通”李殿魁,李殿魁在整部书中虽然只占了三个章回24个页码,但写得淋漓尽致、活龙活现,使我们对所熟悉的李殿魁不得不进一步刮目相看,细致入微地仰视。今年2月,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和山东黄河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会联合做出表彰和学习李殿魁同志“治水精神”的决定,提出像李殿魁那样视水如命、爱水如家、治水如天,持之以恒地致力于“两河”经济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像李殿魁那样博古通今、学以致用、守正创新,努力为推进“两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贡献;像李殿魁那样求真务实、躬耕不辍、务求必成,坚持在助推“两河”经济文化的实践中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像李殿魁那样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毕生为实现“黄河战略”“运河国策”奉献智慧和力量。这些鉴定般的评价无论怎样深刻,也难以与程建国同志那文学化的语言相比,他对李殿魁治水精神描述得更加形象化、人格化、具体化。比如,书中对李殿魁1986年调任东营市委副书记有这样一段话:“我今生,注定与黄河有缘。生在离黄河不远的农村,长在黄河岸边。少年时代经常跟着哥哥,带着弟弟到黄河滩拔草……1962年上大学期间……曾两次到过胜利油田参观学习,此次调到东营工作,更是和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样的描述,使我们对李殿魁视水如命、爱水如家、治水如天的精神,有了感性化的认识。又如,书中描述李殿魁对1984年水利部在东营召开150名水利专家开会得出“黄河口稳定30年是不可能做到的”结论,到任后不盲从不任性,而是深入调查研究和拼命学习,终于发现M2无潮点的概念,创造“截支强干、工程导流、疏浚破门、巧用潮汐、定向入海、河口水固”的“山东经验”,得出“手牵黄河跟我走,让它怎么走它就怎么走”的结论,并说服黄委和水利部长的情景,使我们更加深入体会他求真务实、躬耕不辍、务求必成的思想特质,等等。这就使我们对身边的李殿魁与书中的李殿魁“对号入座”,形象统一了起来。在宣传先进典型的实践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活着的典型不好写,因为他是动态的,是人们身边的,搞不好会产生“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应。程建国由于对李殿魁的深入观察、了解和辩证分析,使得李殿魁无论在书中还是生活中,都能出神入化,令人信服,堪为楷模。

再一个看点是,这本书为我们落实国家黄河战略是一个重要引领。《大河向东营》通过160余年的山东黄河简史和时代变迁,使我们认识了一系列的道理。作为一部纪实文学,《大河向东营》不可能照抄照搬国家黄河战略的规划和总书记的话。但是,这部书非常巧妙的艺术形式,使我们看到,落实黄河战略,既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老一辈的治水精神和科技经验,又要把握时代特征,守正创新,努力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既要坚持规划,统一思想,上下同欲,又要从实际出发,尊重不同意见,找准各自的结合点和突破口;既要有各级党委政府气魄和领导力,又要有基层干部群众的认知和执行力。书中用一对父子的对话,对黄河国家战略做了文学化的描述;“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东营市在黄河流域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东营正走在绿色化,高端化,全新化的康庄大道上,特色优势产业将焕发青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将蓬勃兴起。东营的前景更加广阔,即将依托黄河国家战略实现新的发展和腾飞。将来啊,咱们黄河两岸一定会杨柳依依,大河顺畅,鸟语花香,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描述,反映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尤其是基层老百姓对黄河国家战略的朴素认识和理解。还有一段话,也反映了东营人民对落实黄河国家战略的特质认识,儿子用自己的理解说服父亲“放宽心”:“李殿魁书记在东营的时候研究发现,在1855年之后,黄河重回山东的160多年间,黄河流路在利津向东北方向的延长线上45度的范围内,行水时间大体占70%……是M2无潮点强流区由无体引潮力和渤海湾的地理状况决定的,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清8向东北方向筑双导堤,推动强流带以M2无潮点为中心逆时针旋转适当角度,造成更加有力的输沙海域,就可以基本打破形成拦门沙的自然条件,黄河从渤海入海,其挟带的泥沙不会淤平渤海湾。”这样接地气的对话,书中还有一些,充分反映出山东落实黄河国家战略一定要做好稳定黄河流经的文章,切实做到:“黄龙入海,大河安澜,造福人民,温暖人间。”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