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济宁太白湖原名北湖,即南阳湖的北部,2013年,济宁“北湖”更名为太白湖,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字太白)在济宁生活23年,为纪念李白故把济宁北湖改名为济宁太白湖。太白湖,这个名称高端大气,富有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济宁南边的湖再也不必叫北湖了。然而,至今仍有人纠结不应该叫太白湖,应该再改为北湖,理由是北湖叫习惯了,这个理由太不充分了,我们看看北湖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为何南阳湖的东部、西部、南部没能形成东湖、西湖、南湖,而只是叫响了一个北湖呢?通过了解北湖名称的由来,就可以了解北湖历史文化的渊源。
北湖的形成是在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徐达北征开塌场口引黄入泗济运后,黄河屡经牛头河入泗。黄水、坡水潴积在南阳镇之北,运河之西,逐渐成湖。
明万历三十二年,黄河决溢,上灌南阳,下冲李家口,鱼台、济宁间平地成湖,南阳湖的面积扩大数倍。清初,南阳湖由鱼台县境向北扩展至济宁境,周回20多公里。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济宁知州吴柽在运河与牛头河之间修筑一道长一千二百六十丈的横坝,以阻湖水北泛。乾隆十年,湖水越过横坝北漫,淹没谭村寺、张家堰、枣林等40余个村庄,即所谓沉粮地。乾隆二十年,又于横坝之北2.5公里筑一道新横坝,东起鲁桥南枣林闸北运河西岸,西至秦家庄,长约3公里。前者称旧坝。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又修筑起南阳新横坝。随着南阳湖不断向北扩展,至咸丰五年,黄河决铜瓦厢,一股由漕州赵王河东注南阳湖,两坝俱毁。南阳湖向北延至石佛,向西越过牛头河,面积扩大10余倍。但水位极不稳定,深时五六尺,浅时二三尺。
清同治十二年,黄河大决直隶东明石庄户,漫牛头河、南阳湖,顺漕运新渠南下,马公堤、漕运新渠堤等尽为冲毁。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连成一片。南阳湖北部(北湖)位于济宁城南6公里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与南阳湖人工隔开,成为独立的湖泊。但当时并没有“北湖”这个称呼,而是泛称南阳湖,由于北湖相对水位浅,水生动植物丰富,渔湖民往往在南阳湖北部区域进行大湖捕捞,生活在南四湖南部的渔湖民(主要是微山县张楼乡、南阳镇、鲁桥镇的渔湖民)经常聚集在南阳湖北部,拉乌螺、割苇草、摘菱角、打鸡豆、采莲等,渔湖民的生产生活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渔家文化,渔湖民把南阳镇以北的水域统称为“北湖”,慢慢地在沿湖形成了“北湖”这个概念。2008年2月,济宁北湖省级旅游度假区成立,“北湖”这个名词正式被官方使用。北湖这个名称用了5年就改为太白湖了,“太白湖”叫了快10年了,北湖不是个历史名称,历史上并没有“北湖”,再纠结改回北湖,还有必要吗?
北湖所指水域远远大于现太白湖新区所辖水域,如果再改为北湖新区,北湖的大部分区域不属于北湖新区,况且太白湖在济宁南边,济宁太白湖,理应以济宁为参照,而不应以南阳湖为参照。因此,太白湖新区要理直气壮地把“太白湖”这个品牌叫响,不要再想象着有一天还要再改回“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