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理论 >> 文章内容

大运之河的家国情怀——十年笔耕,踔厉奋发的前行者

[日期:2023-12-29]   来源:运河时讯  作者:李金陵   阅读: 21091 [字体: ]

/李金陵

退休不休,年过古稀之年,仍在运河文化研究工作的岗位上笔耕不辍,踔厉前行。我为我选择的退休之后的生活方式深感欣慰。这是领导和同志们,包括我的家人对我工作的认可、信任和支持。迄今为止,我已经在运河研究中心工作了10个年头。如果算上筹备阶段,已经长达12个年头了。扪心自问,我是埋头苦干的,是尽心尽力的,是责任担当的践行者。

中心高级咨询南兵军将军在济南军区工作时就是济南军区一支笔,对兵学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很有研究,造诣很深,老首长和运河中心第一任理事长班开庆主任都是运河中心的压舱石、定海神针,还有研究黄河、运河30多年,著作颇丰,已经耄耋之年的李殿魁副主席,三位领导为我们做具体工作的同志树立了榜样。10年来的运河研究工作,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和支持,忙并快乐着,累但很充实。


我是运河研究中心发起人之一,我和中心办公室主任何梓芳参与了运河研究中心筹备阶段的章程起草等文字工作。中心成立后,我们负责编辑《运河研究》,到今天已经编辑出版36期,250多万字。在创刊号得到了广泛认可后,我们信心百倍地投入编辑工作。办好一份刊物,其实很不容易,征稿、约稿、编稿、审稿、排版、校稿、印刷、发行,有时因为刊物栏目文章的需要,在缺少所需稿件的时候,作为编辑还要写稿。一开始,由于新华厂排版部负责《运河研究》排版工作的万师傅上夜班,所以在出刊物的那个星期,我们每天都要盯着电脑,很晚才能回家,寒来暑往,风雨无阻。

策划编纂《山东运河文化丛书》是我们运河研究中心的重点文化项目,也是近7年来学术研究部所承担的主要工作之一。20本分册的运河文化丛书300多万字,并于2023初由济南出版社出版发行。20卷本的运河文化丛书,从丛书策划、总体布局、编纂体例要求、分册选题、确定每个分册重点内容、选定分册作者、组织协调督促、筹备审稿会、选定审稿专家、撰写出版说明等,每个环节都倾注了我们的心血和汗水。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郑民德教授更是功不可没,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和策划、编辑工作。

参与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组织编写的“山东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的撰写审定工作。从提供资料,修改规划,到最后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审定实施规划,我和何梓芳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

参与组织编写“大运河词典——山东卷”,担任副主编。中国传媒大学词典编写组考察大运河山东段,负责组织协调和招待工作,对一千多条词典收录的词条进行审定修改,并撰写部分词条。参与词典编辑审稿工作的智库专家何梓芳等同志同样付出了辛勤劳动。

参与组织协调“山东运河论坛”也是我们学术研究部承担的主要工作之一。在南兵军政委、班开庆主任的具体指导下,从确定论坛主题、撰写征稿通知、督促收缴论文、审定选编论文到编辑印刷论文集、撰写论坛综述、论坛新闻稿,我和何梓芳至始至终尽心尽力,编辑印刷了8本论坛论文集,收录论文达500篇,为论坛的成功举办和会后的工作总结做出了贡献。期间我们还编辑出版了《山东社会科学》关于运河文化研究的论文合刊,入选优秀论文63篇。

在南政委具体指导下,组织智库专家组部分专家学者圆满完成了文旅厅交办的“大运河山东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研究”课题任务。该课题四易其稿,质量比较高,得到了省发改委和省文旅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为重建“济州古城”、“夏镇部城”鼓与呼。近几年来,我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痴迷于运河古城镇建设研究,为重建济州古城和夏镇的明部城,我先后撰写发表了5篇论文。在中心领导的正确决策之后,我参与组织了济州古城建设研讨会,并和济宁运河文化研究会杜庆生会长各自撰写了论文,在研讨会作了重点发言,会后发表在“济宁日报”。之后遵照何政委的指示和郑兆国董事长的要求,我又撰写了“济州古城研讨会之后的思考”,发表在“运河研究”。济州古城建设进展缓慢,存在问题比较多,我又撰写了“再谈济州古城建设及其要注意的问题”。关于运河古镇夏镇的建设,我写了两篇论文:《大运河(夏镇段)文化遗存保护开发和利用研究》、“读‘运河古镇部城’的若干思考”,令人欣慰的是,运河古镇夏镇已经列入国家规划,微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已经把运河古镇夏镇段的打造列入重点建设项目。2022年初,国家拨款2000万元,按照规划决定重新打造运河夏镇段,并恢复建设夏镇八景,现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令人欣喜的是夏镇古建筑群“运河湾”已经竣工,成为古镇一道美丽的风景。

走出去,学习兄弟省市工作经验是运河中心高级咨询南兵军政委的一贯主张。多年来,学术研究部(现在叫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工作委员会)积极参加沿运河流域城市举办的运河论坛,认真学习外省市的经验。除在本省开展运河文化调研外,我还和南政委、李鲁青副理事长参加了扬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会议期间,我们还徒步考察了邗沟,专门走到邗沟与长江结合部,考察运河是如何通过长江南下的。我独自参加了杭州举办的世界运河论坛,整理了杭州会议要点,发表在“运河时讯”公众号和《运河研究》期刊上,促进了我省运河研究工作的开展。接受洛阳大学梁留科校长(现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的邀请,到洛阳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讲学;还陪同运河中心高级咨询李殿魁主席参加洛阳随唐大运河研讨会;陪同李殿魁副主席到河北故县参加河北省第一届大运河研讨会。因为工作的需要,我还撰写了几十篇与运河文化有关的文章发表在报刊,其中有12篇属于运河研究论文。近几年来,利用业余时间,我和何梓芳、乔士华、李静雯合作编写出版了《100个共产党员的故事》;由王裕晏、何法祥两位老领导担任编委会主任,我与何梓芳合作编辑出版了《山东革命老区口述史(上、下卷)》,均由济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为弘扬红色文化,宣传革命传统做出了贡献。我和李静雯、何梓芳编著26万字的《长征岁月》,因为出版经费没能解决,暂时没有出版。

10年来,我还承担出版社红色文化出版书籍的审稿工作,每次都比较好的完成审稿任务,出版社和书稿作者都比较满意。我还参与了省文物部门,省文联红色文物及红色剪纸的审稿工作,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彰显了一位党史专家的专业水平,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

以主人翁的担当精神,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协助中心领导筹措专项经费。从撰写经费报告,到协调关系,一直到资金落实到账,扪心自问,我充分挖掘在省委党史研究室工作30多年的人脉,发挥潜能,起了重要作用。

我是从省委党史研究院退休的干部,是山东省社会科学人才库首批成员,是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社科联系统先进工作者,建党百年,我被评为全省优秀退休干部。我是省委党史研究院老干部党支部宣传委员,同时还是运河研究中心党支部两届宣传委员,理应承担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和山东地方党史的宣讲活动,当好大运河文化的宣讲员和“史敢当”弘扬红色文化的志愿者。近几年来,我以省委党史、国史宣讲团成员的身份,接受省直机关、县市区、企业、学校等社会各界的邀请,宣讲党史近40场;受枣庄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山亭区委的邀请,先后5次去枣庄帮助解决鲁南党史的有关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我生长在大运河边,是喝大运河的水长大的,祖孙三代和大运河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怀。祖父的祖籍是安徽蚌埠,在大运河商帮干了几十年,用姑妈的话说,叫使船的。祖父长年累月匍匐在运河岸边,前腿弓后腿登,用脚量大堤,南来北往,一路的风吹日晒,一路的霜打雨淋,在运河大堤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脚印。

父亲也出生在大运河边,读过多年私塾,同学中就有原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父亲刺股炳萤,博闻强识,束身自修,勤谨至终,对我们兄弟五人言传身教,尤其他在运河边读书的故事使我终身受益。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大运河流域有过两次直奉战争,战争过后,战场遗留下许多败军丢弃的东西。生活在运河边的老百姓蜂拥至战场,抢拾被丢弃的金银细软。刚刚才12岁的父亲对值钱的东西视而不见,只要看到书,就紧紧抱在怀里。有了书,父亲就在运河大堤上找块草地看到天昏地暗。

我读小学时,是在部城小学,学校分文庙、大寺庙和吕公堂三个部。读高小时,是在本部,教室是清朝乾隆年间盖的吕公堂。每天放了学,我都要在运河边拾柴火、挖野菜、下到运河中洗澡、逮鱼,其乐无穷,是大运河哺育了我。

退休之前,我是研究山东地方党史的史学工作者。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始终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天国后期山东境内的捻军与清军的激战、民国时期的两次直奉战争都是沿京杭运河流域打的。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暴行同样遍布山东运河流域,罄竹难书。抗日烽火燃烧运河两岸,共产党领导的运河支队、鲁南铁道大队、微湖大队、回民支队等地方武装与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并肩作战,战绩卓著。过运河、微山湖,通往延安的交通线安全护送了包括刘少奇、陈毅、朱瑞、肖华在内的党、政、军1000多中高级干部,没有出一次差错。国民党抗日正面战场的第一战——台儿庄大战也是在运河边打的,台儿庄战役的序曲——滕县保卫战,师长王铭章率领的川军12师全军战死,更是感天动地,气壮山河!

2022年的秋天,省委宣传部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关于文化两创的要求,组织全省撰写文化故事读本,并建立15人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我被聘请为“红色文化故事”学术专家,发挥了作为党史专家的作用,圆满完成了审稿任务。该丛书已于2023年9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是党培养的史学工作者,几十年来,我参与编辑的党史书刊有三千多万字,我个人撰写的书刊、文章也有五百多万字,宣传我们党的丰功伟绩、宣传老革命的无私奉献,是历史赋予我的责任。退休后,我先在山东老区促进会跟着何法祥政委工作了4年,后来有幸从事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工作,我倍感光荣和自豪。我与大运河有着割舍不掉的家国情怀,这是我痴迷于运河文化研究工作的动力之源。

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量大、要求高,许多工作很具体,干好很不容易,劳心劳力,我的体会是干好工作必须干一行爱一行,要满怀激情的认真干,甚至需要宵衣旰食,殚精竭虑的干。我工作55年了,基本上没有节假日、双休日的概念。省委党史研究院曾经提出过:5加2、白加黑的工作要求,实事求是地说,在运河研究中心的10年,白加黑说不上,但我基本上做到了5加2。即使没有急需的工作要做,也需要不断提高研究能力,这就必须努力学习,认真研究,必须更多了解运河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各种研究动态,借鉴他山之石,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由于运河中心经费紧张,我主动提出不要任何报酬,干义工,做奉献。

联系一大批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专家、学者、教授是做好运河研究工作的外部条件。10年来,按照中心领导的部署和要求,不断的加强和沿运河八省市高校运河研究机构和各市县运河研究组织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到目前为止,与我们学术研究部保持联系的专家学者大约在100人左右,因运河研究工作结缘,我与其中的一部分专家学者教授成为比较知心的好朋友、忘年交。

运河中心新的运作模式,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广泛联系具有爱心,又热爱运河文化的企业家加入运河研究队伍。问题越来越清晰,从财政争取来的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经得住审计,中心的正常运转经费必须靠自身造血功能,靠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赞助,靠社会筹措才能解决。


我当过中学语文老师,曾经援藏两年,后来就一直从事山东地方党史的研究。半个世纪都在与文字打交道,在山东社会科学界应该说有一定影响,许多朋友往往把他们写好的文章拿来让我修改,我总是认真审读修改。对省直部门邀请我研讨论证重大问题,我总是在会前认真准备书面意见,充分发挥作用。比如参加省委宣传部论证“南下”电视剧的拍摄问题,我预先准备了3000多字的书面意见,在专家们的观点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宣传部领导认为我的观点正确,就按照我的意见给省委撰写会议纪要,决定拍摄。讨论长篇小说《英雄王杰》,我同样准备了书面意见,不仅提出了修改意见,还提供了增加内容的采访线索。与会专家,作家,包括小说作者对我的发言非常认可,对小说进行了认真采访和修改。小说出版后,邀请我参加首发式,我又撰写了评论文章。作者非常满意,还要求发表在《运河研究》。因为英雄王杰就牺牲在运河边的邳州。

老伴说我是个工作狂,大半辈子就没有不忙的时候。曾国藩说 “一勤天下无难事”,努力工作,笔耕不辍是我一生的追求,我将为运河研究中心贡献我人生最后的才智和心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