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理论 >> 文章内容

微山县两城由来

[日期:2020-02-26]   来源:中国大运河流域网  作者:中国大运河流域网   阅读: 1179 [字体: ]

今两城境域,汉初置橐县。东汉章帝改橐县为高平县。南朝宋初,高平郡治迁至高平县。北齐废高平县改两城寨。一说东有春秋匡城(今古沟村),西有汉茅乡城(今新桃河西),中间为两城山(今大顶子山),以山得名,故名“两城”。《宋书》载:“殷孝祖修两城”。

匡城,光绪版鱼台县志载,鱼台县东。通志:县东,当作东北五十里。凤凰山北,两城相对,各周四、五里。春秋僖公十五年次于匡即此,非子畏于匡之匡也。县东北七十里两城,东西对峙,石址尚存及肩。春秋盟于牡邱,牡邱(今山东茌平县东10里)齐地,时往救徐故,次于匡。子畏于匡在河南归德府睢州,今亦有匡城。前明有直指使者按部过鱼台,道经匡,以为夫子所畏之匡也,大恶之。士人莫能自明,后因为文勒石以辨,戒勿言匡,而称两城。按春秋次于匡,注地在陈留长垣县西南,非县境也。

茅城,橐县,《汉书·五行志》载:山阳橐茅乡社有大槐树(师古注:橐,县名也,属山阳郡。茅乡,橐县之乡地也。)······这就是说橐县有茅乡社。茅乡社(即茅城邑)在哪里呢?清代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鱼台县》(下简称《续考录》)载:“鱼台县,周茅国,后入邾,又鲁堂邑,一作唐······后汉志高平有茅乡城,《水经注》洸水合洙水,又南至高平西入于泗水,西有茅乡城······洙洸合流入泗水处在方与县东北,茅乡城当在县北境。”其考证是说茅乡城就在洙洸注入泗水处以西不远。汉茅乡社是橐县之乡,那么,橐县城在哪里?《水经注·沂水》说:“洸水又东南流注于洙水,又南至高平,南入于泗水,西有茅乡城,东去南平(克家云:当作高平。明抄高平)三十里,京相璠曰:“今高平县西三十里有故茅乡城者也。”即说洙水入泗水处西有茅乡城,东去三十里就是高平城即橐县故城了。又查春秋之洙水,系古水名。据《水经注》,源今山东新泰东北,西流至泰安东北,折西南至泗水县北与泗水合流,西至曲阜城东北又与泗水分流,西经兖州至济宁(古为瑕丘北)合洸。而洸水是汶水的分流《水经注》时代,自刚县(今宁阳县东北)分汶水,南流至任城与洙水交会,南流注入泗水,洙洸合流南去一段也称之洸水。而泗水从东北来,在高平县城西,南北穿过,而洸水又在高平县境内入泗终结。故城高平县内有北魏洸水之名胜。今实地调查考察,微山县西北两城位于鱼台县东北,邹县西南,济宁东南,凫山山脉西端,古高平山脚之下,南有独山湖,西有南阳湖(两湖均形成于明清)及泗水故道,泗水故道东堤是今在上面筑成的南阳湖东大堤。元代以泗水接新河、会通河为大运河,现今船闸遗址犹在。洙洸故道已没入南阳湖内,湖渔民今称“大沟子”,是湖中最深处,也是早年湖内航运之干线。茅乡城陷入湖内查无遗迹。

古茅国考证

茅国治在今山东省微山县西北两城西18里处。其根据如下:高平、金乡、昌邑三县从无相互隶属过,故今微山县西北地域盖古高平县辖境。

(一)、根据历史记载,两城一带,夏朝属有仍氏国,商朝属任国(今两城西北24里仲浅村为治所),周朝属茅国,春秋入邾国(治所今邹县峄山前)。秦属方与、任城(任国故城)县。前汉在今两城始置橐县,属山阳郡(治在昌邑县)。山阳郡辖区巨野、东缗(今金乡县)、方与等二十三个县。后汉山阳郡治昌邑县,辖巨野、金乡(始设,今嘉祥县南阿城村)、东缗、方与、高平(橐县更名)等十县。西晋山阳郡更名为高平国,治所仍在昌邑县,辖巨野、金乡、方与、高平等七县,东缗县废入昌邑县。东晋改高平国为高平郡,治昌邑县,辖县未变。南朝宋高平郡治迁至高平县(今之微山县两城),辖方与、金乡、巨野等六县,昌邑县废入金乡县。北朝魏因之,迁金乡县治于东缗城至今。北齐初年迁高平郡治于任城(今之济宁市任城路),高平县亦撤,其地域绝大部分入方与县,高平县故城入任城县(后改为济宁州),东北一角入邹县,一直沿至民国期间。建国后,1953年增设微山县,划鱼台、济宁、邹县的部分归微山县,故今微山县西北地域盖古高平县辖境,所以,高平、金乡、昌邑三县混为一谈是不妥的。

高平郡、高平县治在两城历经750年,郡县迁治后变成了方与、任城、邹县三县边远地带,成为一僻壤之地,名声也不高了,高平县属于谁也难解难分。如说属鱼台无有故县城;说属任城县有故城无疆域;说属邹县只有一角,故此,有些经典名著亦就出现了注释山阳高平县即说是邹县西南,实属一孔之见。高平县在金乡之说,错在西晋有高平国;东晋有高平郡,虽然国、郡治所都在昌邑县,但往往误认为国、郡治所是在冠名的县——高平县。又加上南朝宋废昌邑县入金乡县,尔后一说高平县就说是金乡县或金乡县西北昌邑。杜注一说茅乡在昌邑西;一说在高平西南,也是把高平县误入金乡县之故。因此,当今误传“山阳高平”是金乡县或金乡西北。

(二)、关于高平县和茅国治所坐实的考证。

第一,高平县和茅乡的最早记载。《汉书·五行志》载:“元帝建昭五年(前34年)山阳橐,茅乡社有大槐树。”唐训诂学家颜师古注释说:“橐,县名也,属山阳郡。茅乡,橐县之乡。”橐县有茅乡之说早于“杜注前条”三百余年。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撰《后汉书·郡国志》说:“高平侯国。故橐,章帝更名,有茅乡城。”此说比杜预注《春秋》晚二三十年,但都没有循“杜注前条”,而依班固之说。

第二,高平山、高平县、茅乡城,《水经注》泗水条中说得很清楚。说:“······又南过高平县西,光水从西北来,流注之。南经高平山,山东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与众山相连,其山最高,顶上方平,故谓高平山,县亦取名焉。”确定了高平县城就在高平山西山脚下。《水经注》沂水条中又说:“水又南流注洙水,又南至高平,南入于泗水,西有茅乡城,东去南平(克家云:当作高平)三十里,京相曰:‘今高平县西三十里有茅乡城者也’”。指出了水入泗水处有茅乡城,东去三十里就是高平县。

第三,对两城的考察。两城位于高平山西端,独山湖北畔,南阳湖(明清两代两湖形成)以东;在鱼台(旧城)东北50里,济宁(原任城)东南70里,邹县西南70里,清代以前属三县边远地带,正如《后汉书·东平宪苍传》章怀注说:“故高平城在邹县西南,盖本邹与鱼台、任城三县接界处也。”

第四,对高平山的考察。两城东二里许,靠北有两城山,东西走向12里;靠南有高平山(今名九峪山),与众山相连,东西走向12里,高325米,顶方平,与郦氏所说完全相符。叶圭绶《考古录》卷二十五说:“泗水自邹县南流径两城山西,两城山连承注山十余里,其南有平山,势若列屏,高平山当在是矣,橐城当在其南不远。”

第五,对古泗水的考察。两城西12里处有泗水故道(现名老泗河,建国后改道,于仲浅村北入南阳湖),东北西南流向,元、明、清三代为京杭运河借泗水一段,今在其东堤上筑高为南阳湖东大堤,京杭大运河的船闸犹存。水入洙水在今济宁向南流去,在两城西南入泗水而终结,水、洙水合流的入泗故道现已没入南阳湖内,是湖中最深处,为航运之干线,俗称“大沟子”。茅国治所茅乡城在洙入泗以西6里处,现已没入湖内。西北去15里是春秋时期的国治所,鲁襄公十三年取,汉任城有贺亭,遗址也已没入湖内。

(三)、考古者对茅国治所在哪里的辨误。高平县入方与县后,故高平县内的名胜、古迹以及史实等多记入鱼台县,加之两城与鱼台在西周时同属茅国,又有茅国在“金乡西北”和“金乡西南”之说,不能不引起考古学家的注意。清朝道光年间,考古学家叶圭绶(字子佩,沧州人)在考证山东古迹时,对古茅国作了详考,并作出概况的结论。他在《考古录》卷二十五中说:“鱼台县,周茅国,后入邾,又鲁棠邑,一作棠,重邑,宁母邑。战国魏方与郡······杜注高平昌邑西有茅乡;又哀公七年传,邾茅鸿以茅叛,杜注高平西南有茅乡。按:《后汉志》高平有茅乡城;《水经注》水合洙水,又南至高平,南入泗水,西有茅乡城。京相曰:今高平县西三十里有故茅乡也。据此,知茅在高平县不在昌邑县。盖昌邑西南无邾地。《汉书·五行志》山阳橐茅乡社有大槐树云云,可证也······洙合流入泗处在方与县东北,茅乡城当在县北境。”叶圭绶《考古录》是山东的考古权威之作,不仅内容翔实、细全,还纠正了山东许多郡县沿革、名胜古迹等谬误之说,受到当时史学界的称赞。清朝滨州人杜受田(清协办大学士、上书房十七年、咸丰年间刑部尚书)为该书作序说:“此后重修通志或各府州县修志,皆可举此书为标准,不至更承讹袭谬焉。”清光绪十六年修《山东通志·古迹志二》鱼台县条中说:“茅乡城在县东北,古茅国,周公子所封。”“杨图”标绘茅国治在两城西18里处,北有国治、任国治。“谭图”虽在两城西18里处没标绘为茅国治,但也标绘出了“茅城邑”。综上所述,这些考古学家对茅国治所坐实的考证是对的,辨清了一千七百余年的误说,所以,古茅国治当在今微山县西北两城西18里处。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