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诗画 >> 文章内容

南兵军:高楼乡的“蟹农精神”

[日期:2025-06-26]   来源:  作者:南兵军   阅读: 6157 [字体: ]

2025年夏至前夕,我们乘船进入微山县微山岛镇杨村红色文化园,考察、落实微山籍爱国作家张九韶提议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将产生于微山湖流域和运河岸边的《洪波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两首抗战歌曲,以石刻形式矗立于此地的事宜后,驱车赶到微山县高楼乡,深入湖区腹地,实地考察、学习、体验微山湖大闸蟹的养殖技能、营销情况和发展前景,尤其对高楼乡的“蟹农精神”,感触颇深,感慨万千,受益匪浅。

高楼乡是微山县16个镇级政府中唯一的“乡”。听说我们去高楼乡考察,县委书记李勇同志专程看望、送行,介绍说这几年高楼乡变化很大,乡党委书记宋申洋同志原来在县里召开的会议上,说话不多,这几年说起他们乡的情况来,总是滔滔不绝,像关不住的话匣子。

我们一到高楼乡湖区驻地,乡党委书记宋申洋同志就热情地迎接我们。这是个1979年出生,在乡镇工作了27年之久的基层干部。他虽然戴着眼镜,但肤色黝黑,一看就知道是个在基层摸爬滚打的人。他不断地介绍情况,有问必答,说起这些年高楼乡的变化特别是老百姓养殖、营销大闸蟹的事来,善于用大数据说话,有事有例,有理有据,津津有味,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看来真是实践出真知。陪同的微山县文联负责人黄艳生说,宋申洋书记来到高楼乡从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到乡党委书记的8年半间,多数是在湖上、湖塘、老百姓的船上度过的,对乡里的情况,不敢说了如指掌,也可说是洞若观火。

微山县高楼乡,地处烟波浩渺的微山湖西南方、鲁苏两省结合部,南临徐州,西靠沛县,南北狭长60公里,京杭大运河在境内贯穿南北。该乡周边与21处乡镇、农场相邻,全乡16个行政村,人口2.3万人,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镇。宋书记带我们登上两条铝合金制作的小舟(船)。俗话说,“古人言舟,今人言船”。之所以称之为“舟”,主要是看上去轻飘飘的,像个玩具船。我们按规定穿上桔黄色救生衣,五六个人坐在“舟”上,倒觉得沉稳。船上的发动机声不大,不影响聊天说话。小船一驶进航道,好似进了另一番天地。两边的芦苇、蒲草等植物林立,紧贴着的荷叶和含苞待放的荷花沾满了水珠,像是在高兴地迎接我们;向远处看,一望无际的河道,环境优美、鸟语花香、碧波荡漾、舟楫摇曳,又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小船行驶的航道看上去是自然形成的老航道,有分有合,纵横交错,像是陆地上古城区的老街巷。我马上想起影视剧中抗日武装与日伪军在微山湖芦苇荡打游击的情景。顺着这个话题,大家的话也多了起来。这航道,过去是渔民养家糊口的生存之道,抗战中是运河支队、微湖大队、铁道游击队等抗日武装神出鬼没打敌人、护送共产党领导干部赴延安的必经之道,现在是老百姓养殖水产品的致富之道……。这长短不一、宽窄有序、纵横交错的湖边航道,被当地称为“河沟子”,河沟子也有主航道和次航道之分,主航道上停留了一艘艘装饰红蓝点缀、“青砖”底座的彩色家庭大船,岸堤上建了一排排的新平房。据说,政府提倡渔民到陆地上居住,但一些常年在船上住惯了的老人还是喜欢住在“水”上,所以多数情况是:老人住船上,子女住陆上。彩色大船多是老人的,岸上的新房多是年轻人的。随着家庭居住船不再增加等规定的落实,水上的居住船会越来越少。

闲聊间,我问穿梭于济南与高楼乡之间的微山湖大闸蟹经营者刘慧慧同志,这里的老百姓过去称渔民,现在怎么称呼?她说现在称“蟹农”。蟹农这名称真接地气。把“蟹”与“农”结合在一起,是生产方式的重大改变,意味着长年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变为以养蟹为生的蟹农。据了解,高楼乡有着“中国河蟹之乡”的美誉。美味可口的微山湖大闸蟹,就是从这里生长,销往全国。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湖区自然环境,辖区总面积400平方公里,湖水面积达353平方公里,是一个集养殖、种植,运输、捕捞多业并举的渔湖之乡。2024年全乡养殖面积达到15.6万亩,其中大闸蟹养殖面积10.5万亩。在2024年“中国蟹博会”知名企业大闸蟹评比大赛上,高楼乡参展的“誉升牌”微山湖大闸蟹荣获冠军;在2024年首届河蟹产业(上海)博览会上,微山湖大闸蟹共获得两个金奖、三个银奖。


年轻的蟹农历广营(左)


投喂湖蟹的饵料“螺蛳小鱼”

说话间舟船停靠在一处湖塘边。这是一处有40多亩水田的精致养蟹湖塘,堤坝上的抽水泵正往湖塘里灌地下水。湖塘里水很清,翠绿的苲草一坨一坨的在水中漂浮着。微山湖有经验的渔民都知道“水质好不好,关键看苲草”,只要苲草长得好,水质肯定差不了。经营这个湖塘的就是荣获“中国蟹博会”冠军的“誉升牌”微山湖大闸蟹的“蟹农”历广营。他今年29岁,黝黑的脸庞,憨厚的神态,干净利落的手脚,搭眼一看便知是个实干家。他告诉我们,这是个养殖“六月黄”精品大闸蟹的湖塘,一亩水田只能投放产200斤大闸蟹的蟹苗,整个湖塘大闸蟹的最高产量也就是一万多斤,产量再高了很难保证质量。我们坐在湖塘专门使用的铁皮筏子上,撑筏子的是历广营的父亲,父子俩从岸上弄来一筐“蟹饵”(螺蛳小鱼),让我们在筏子上尝试撒饵喂大闸蟹的感觉。当下,离微山湖大闸蟹“六月黄”收获的季节还有一个多月,为了能让我们看到正在生长的大闸蟹现在是个什么样?历家父子有意在湖塘里下了个地笼,地笼在水里漂浮,小蟹子争先恐后地往里钻,从地笼里倒出来的都是活蹦乱跳的“未成年”的螃蟹,我们看后又连忙把它们倒进湖塘里,并祝福它们尽快“长大成蟹”。



地笼里的“未成年”螃蟹

从踏上高楼乡的那一刻起,我们的思绪、思维就随着生态优美、湖乡变化、政府担当、蟹农致富、家庭彩船、精致养蟹等产生了一系列的故事,似乎让我们领略和体验到渔家文化、蟹农精神、品牌效应、湖乡振兴的深层内涵。


漂浮在湖水中的家庭船


家庭船中的厨间


家庭船上的生活情趣

渔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微山湖大闸蟹的养殖、营销作为高楼乡的特色产业,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当地渔家文化的生动载体。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渔家文化中敬畏自然、重视传承、团结协作、守正创新的精神内涵。我们亲身感受到了以湖为家的生态依存文化。考察中,临时动议登上一艘家庭彩船,家中有老两口和一只小狗,这是一艘上世纪90年代装修的家庭居住船,住房面积150多平方米,四室两厅两卫,高低宽窄、装饰材料、室内布置与陆地上的高档住房没有什么区别。男主人说,他们每年养蟹营业额100万元左右,在村里属中等生活水平;在陆地上也有房子,给子女们住了。他们祖辈都生活在船上,过去艰难时期都没有离开“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更不愿意离开“水”。这里的蟹农以湖为家、视水如命,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微山湖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塑造了蟹农“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他们对湖区的潮汐规律、水质变化、水草分布的掌握,源自世代积累的生态经验。像年轻的蟹农历广营采用低密度放养蟹苗、投喂螺蛳小鱼等天然饵料的方式,保留了生态养殖技艺,实际上就是对渔家生态文化的传承。渔家文化本质上是人类对水域环境的适应性现象。蟹农选择大闸蟹这一高附加值水产品,实质是将传统渔业知识应用于现代生态农业,即需要蟹农对水体的理解力,又需要掌握现代养殖技术。我们欣喜地看到“誉升牌”微山湖大闸蟹,正在建新厂房,对制作醉蟹、常年食用鲜蟹等工艺作新的尝试。这种“新旧共生”的智慧,恰恰是渔家文化历久弥新的关键。微山湖大闸蟹集体协作的社群文化也显而易见。高楼乡养殖大闸蟹常以家庭或村落为单位协作,从修建湖塘、生态换水、收获季“蟹汛”劳作,直到有营销能力的蟹农统筹销售大闸蟹等环节,体现了蟹农“同舟共济”的社群纽带。从这次考察看,也是一次“跟着蟹农一日游”活动,如果到了收获季节,游客可参与投喂、捕蟹、绑蟹,品尝蟹宴等活动,那同样是对渔家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湖塘中的苲草茂盛生长

蟹农精神的弘扬传承。访谈间,我问宋申洋书记,现在乡里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不多,他说,仍然有一些。因为很多年轻人吃不了养蟹的苦,留下来能坚持养蟹的,应该说都是年轻人中的精英。在铁皮筏子上,我问历广营,你愿干这行吗?他毫不犹豫地说,愿意,越干越想干;尽管苦点累点,但有成就感。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干这行也是为子孙后代造福。听了他的话,我感动不已。是啊,热爱“念兹在兹、朝斯夕斯”的湖乡,加上勤劳坚韧、匠人技能、生态智慧、诚信为本等,这就是新时代的“蟹农精神”。我们清楚看到,大闸蟹养殖周期长、风险高,蟹农需要长期坚守湖塘,精心投喂、巡塘、防逃,离不开吃苦耐劳的品质;对养殖技术的精益求精,追求蟹的品质而非单纯产量,是匠人的本能,蟹农的匠人精神直接决定了大闸蟹的膏黄饱满度、肉质鲜甜度,也是微山湖蟹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生态养殖,保护湿地环境,这是生态智慧的基础;拒绝滥用激素或抗生素,以口碑维护品牌价值,这是诚信为本的核心。蟹农精神是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职业精神的结合。从长远看,蟹农精神应该是微山湖大闸蟹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养殖端,更通过文化传承、精神弘扬转化为市场溢价,未来需要通过“技术+文化(精神)+品牌”的三维联动,让蟹农精神成为微山湖蟹区区别于阳澄湖等产区的独特标识。


正在往湖塘灌注地下水

湖蟹品牌的精心打造。品牌效应是湖蟹产业从“粗放经营”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据了解,高楼乡正在大力推行大闸蟹“五统一”工程,即统一苗种供应、统一养殖模式、统一成蟹收购、统一产品品牌、统一市场销售。乡里建设蟹苗繁育基地,可年繁育优质大闸蟹蟹苗5000万尾;立足“六月黄”“虾蟹混养”“纯蟹精养”等3种养殖模式,推行职业化养殖、专业化管理,有计划、分步骤推广精品蟹养殖,有效提升大闸蟹品质。这些举措为打造湖蟹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市场竞争看,微山湖大闸蟹品牌效应,需要从品质提升、文化赋能、营销创新和产业协同等多维度入手,结合地域特色和市场需求进行系统化布局。比如,可叫响“南有阳澄湖,北有微山湖”的宣传口号,与阳澄湖大闸蟹对比宣传,推广微山湖“人放天养”生态养殖模式,突出微山湖“清水蟹”的生态优势,引入区块链溯源技术,消费者扫码可查养殖全流程,增强信任感;可将微山湖的红色文化、运河文化、湿地生态与品牌绑定,设计“红色蟹乡·生态蟹”主题宣传;可在济南、青岛乃至北上广深等城市的高端酒店举办“微山湖蟹宴”,邀请美食博主品鉴;可联合微山湖周边养殖户成立产业协会,统一品牌标识、定价和销售渠道,避免恶性竞争。总之,微山湖大闸蟹可从区域性品牌升级为全国性水产品牌,实现“品质溢价—文化认同—消费习惯”的品牌效应闭环。

湖乡振兴的持续发展。高楼乡的大闸蟹产业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它不仅是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的一面旗帜,同时带动了整个湖乡振兴。高楼乡的实践证明,大闸蟹产业促进了人才振兴,现在高楼乡已吸引30多名人才回乡经营蟹产业,同时培育了300多人次的技术骨干;大闸蟹产业推动了文旅发展,高楼乡现已重点打造“大口门—高楼湿地—渭河水街”渔家风情游、“高楼—利民—大口门”乡村休闲游、环永胜台美食体验游等3条旅游线路;大闸蟹产业振兴了生态保护,高楼乡现已建立零污染、零排放、外封闭、内循环的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大闸蟹产业强化了组织能力,高楼乡较好解决了湖区党建工作难开展、党员去向难掌握、党建工作难到位的问题,他们创造的关于湖区流动党员的管理经验和做法,受到中央、省、市组织部门的表扬和推广。与此同时,高楼乡的人才振兴也较好地解决了蟹产业“谁来干”的问题,文化振兴较好地解决了蟹产业“特色在哪”的问题,生态振兴较好地解决了蟹产业“可持续性”的问题,组织振兴较好地解决了蟹产业“如何落地”的问题。这告诉我们,微山湖大闸蟹的发展不仅是单一产业的崛起,更是湖乡振兴的物质基础和关键抓手。它通过蟹产业振兴模式和弘扬蟹农精神,完全能够实现经济增效、生态改善、文化活化和社会进步的多重目标。为类似湖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路经。

 

(作者:齐鲁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研究学者)

              2025年6月24日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