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诗画 >> 文章内容

老井——王万祥

[日期:2024-03-20]   来源:  作者:王万祥   阅读: 0 [字体: ]

我们村有五口老井,李姓一口,王姓一口,朱姓两口,东南场一口。朱姓和东南场三口井里的水勉强可用。王姓井最咸最苦,只能用来洗衣浇菜,脱坯和泥。最好吃的,是坐落在村外东北角的那口井,村里人都称它叫“甜水井”。

吃甜水井的人最多,除两条后街的李姓外,还有前街东头的王姓部分人家。

据《史记》等史书记载,最早发明凿井技术的人叫伯益。他因佐舜有功,被封于费(山东费县)。

古代先民,为饮水便利而临湖、河而居。如遇洪水,便深受其害。凿井技术的发明,扩大了生存的空间,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凿一口井要花费很大的人力和财力。

先选址,后备料。要购置砖石,木匠要用厚厚的木板扣成一个圆形的空心底盘备用。然后,在选好的井口处支好三角木架,木架上梆上滑轮,以备吊出土和水。挖到一人多深时,下木盘,木盘上要一圈一圈一层一层地垒上砖头或石块。掘井人把土装进篮子或木桶,井上的人用绳子通过滑轮拉到地上。随着掘井人不停地下挖,木盘便一点点下沉,上面的人就一层一层地加垒砖头或石块。每块砖头或石头之间要留出一定的空隙,以备地下水溢出。直掘到地下水喷涌而出时才算成功。最后用大石板铺好井沿,汲上的水一尝是甜的,这井就算打成了。

如遇到流沙层,前功尽弃,打井宣告失败。若是苦水咸水,无奈,就凑合着喝吧。很多村子的人都是黑牙根,这与吃水井很有关系。

过去,打口井实在不容易,便有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谚语。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里就有一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文章。说的是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带领战士和乡亲们,给一个叫沙州坝的村子挖了一口井。新中国成立后,乡亲们就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我们大半个村子都到甜水井去挑水,最远的要跑半里多路。挑水的工具是用木头削一根扁担,扁担两头安上个带铁钩的铁链。买不起扁担的,就用一根圆木棍,两头拴上绳,绳上再拴个用树枝扠做成的木钩子。挑水的扁担,方言叫“钩担”。

那时候穷,大部分都用土罐子打水。土罐子怕碰,要处处小心。特别在从井底往上拔水时,很容易被井沿的石头碰碎。

我小时候学挑水,不是在井沿上碰碎,就是在半路上摔破,没少打碎土罐子。

只有富裕的家庭,有用多块木板、几道铁箍拼成的木筲(桶)。木筲要用松柏木做,搁沤耐用,不怕碰,缺点是沉。

木筲还引出了一个“木桶定律”。木筲上那个最短的木板,决定了筲的盛水量,若要盛水量增加,就要换掉短板。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定律”。“短板”这个词也由此而来。

“强壮暴死,多病长寿。”“病病殃殃活百年,硬硬朗朗走人前。”对这种寿命现象,人们又打了个形象的比方:“柏木筲熬不过土罐子。”

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才陆续换成了铁皮筲。用铁皮筲打水很要技术,要用钩担带动铁筲均匀地摇动几下,当筲口朝下时,往下猛地一放,筲里就灌满了水,这特别要个巧劲。铁筲虽然搁用,但弄不好,会脱钩掉到井里。于是,就要在绳子上系个带把的三齿抓钩放到井底,慢慢地提放绳子,当感觉挂住重物了就往上拉,水桶就捞上来了。有时,还不只捞出一只,捞出后叫各自主人来认领。

刮大风时,一些尘土、树叶等垃圾都会落到井里去,再者,筲底上带的泥土、家畜家禽的粪便等都会沉到井底,时间长了,井水就会变质。于是,就要淘井。

淘井非常麻烦,要先把井里的水抽干,然后挑选几个壮实的青年人,光脚赤背地轮流下井,夏天,井底温度低,不一会便冻得直打牙巴骨。用筲、篮或筐把罐碴子、树叶子和烂泥等拔上去,直到清理干净为止。

家家都备有水缸,有土缸、粗瓷缸、石缸等。早晨和傍晚打水的人最多,你来我往,络绎不绝。井台上,叮叮当当。大街上,小扁担颤颤悠悠、咯咯吱吱。招呼声、嬉笑声,简直是一道有声有色、流动着的、美丽祥和的风景线。

一趟又一趟,直到打满缸为止。

特别过年时,要把水缸、盆盆罐罐都灌满,因为在正月初三前不能去井上打水。过年时,不少人还在井边点上香火以敬井神,祈求平安。

水缸里漂个葫芦瓢,一年四季,渴了就舀半瓢凉水,咕咚咕咚下肚,甜滋滋、凉丝丝,不上火、不拉稀,甭提有多舒服!

自打我参加工作后, 抓工分忙家务都是老伴干。我家离甜水井来回有一里多路。在生老二的前两个小时,她还挑了两担水。

她在街上算过两次卦,一次是抽签,一次是小鸟雀叼卦,每次都是挑水扫地。老伴说:“我在娘家时,一大家子的吃水都是我来挑,来到你家还是不能放下挑子。看来挑水扫地的活要干一辈子了。出力的命,没有福!”

直到把家搬到学校,来到县城,老伴的扁担才彻底地扔掉了。

现在好了,农村都吃上了清洁纯净的自来水。水桶、扁担都变成了文物。那一口口老井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休了,都被填死了。

水井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象征。凡有人的地方就有水井,有井的地方就有城市和村庄。几千年来,它是人类繁衍生息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是须臾不可分的亲密朋友、家人。

由井而生的井文化奥妙无穷,丰富多彩。

井就是故乡,就是家。过去外出逃荒要饭,或兵荒马乱外出逃难时,无不一步三回头,看看老屋,瞧瞧老井,难舍难分。

跟随蒋介石逃离大陆时,多少将士怀揣故乡的一抔黄土、一瓶井水,以寄托思乡之情、爱国之志。

这就叫“离乡背井”。(古代“八家围一井”,井字引申为家乡非指水井,但仍与水井有关。)

比喻见识短浅的人叫“井底之蛙”。

比喻乘人危难之际加以打击陷害叫“落井下石”。

比喻互不干扰,彼此间没有矛盾冲突叫“井水不犯河水”。

还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坐井观天、井井有条、市井无赖、井然有序、断井残垣、扪参历井等成语都与水井或井字有关。

与井有关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

当杨广率领隋军渡过长江,杀进建康城,攻入皇宫时,南朝陈的末代皇帝,荒淫无道的陈后主与爱妃匆忙跳进枯井避难。六七个人用绳索拉出来时,他的双手还紧紧地抱着两个爱妃不放。

三国演义中,糜夫人为救阿斗不致拖累赵云,投枯井而死。成就了赵云单骑救主的一世英名,一段佳话。

清朝光绪帝非常宠爱的珍妃,因其支持光绪变法等原因,深受慈禧忌恨。曾遭受慈禧“褫衣廷杖(当众扒光衣服用木板打)”等种种残忍的折磨。八国联军入京,慈禧仓皇出逃,但不许珍妃跟随。又借故怕遭洋人凌辱而让皇室蒙羞,于是命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推至井下溺死,恐其借力爬上来,又玩了个落井下石的罪恶勾当。

《红楼梦》中王夫人的一句骂:“下作小娼妇儿……”和一巴掌,把个丫鬟金钏羞辱得跳井自杀了!

……

万恶的旧社会,妇女不被当人看,被逼自尽的不计其数。富贵人家吞金而死,贫贱之妇,不是上吊、就是跳井。那时,没有电,也没有剧毒农药,因此,没有触电喝药死的。

这么说来,井给人带来生命,但也能要人的命,旧社会哪口井里没有冤死的鬼魂?!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