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诗画 >> 文章内容

旧时光中的“散”与“聚” ——评李静雯散文集《风吹麦浪》

[日期:2023-09-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房伟   阅读: 28689 [字体: ]

文/房伟

当下,能够慢下来,写散文的作家越来越少。李静雯的散文集《风吹麦浪》,给当下散文写作带来了一股清新温蕴之风,这部散文集随着一组让人泪目的蒙太奇镜头徐徐展开,以温婉的笔调书写旧时光中的“散”与“聚”,带读者穿越到纯净美好的旧时光。


《风吹麦浪》 李静雯 绘/著

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济南出版社出版

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李静雯对文字有敏锐的感知力,知道怎样抓住读者的兴趣点。更难能可贵的是,李静雯在散文创作中对文字的运用不矫揉造作,以最大限度的真诚书写了记忆中美好的旧时光。正如她在扉页上所写“写给远方的人,写给眼前的人,写给记忆里的云朵与河流”。

关于散文之“散”,作家刘烨园提出,“散文形可以散,神也可以飘忽不定”。作家铁凝也认为,“散文里没有规矩”。王兆胜则提出,散文要“形不散、神不散”,但要“心散”。

就散文的“形不散”而言,《风吹麦浪》从旧事漫谈、万物可爱和人间烟火三个维度来书写,在这20篇散文中,有对旧时光美好生活片段的追忆,有对故乡一草一木的追思,有对旧时光中颇具文化氛围的人间烟火的怀恋。作者从回忆中截取了慢时光的记忆碎片,用细腻温润的文字将其串联起来,组成一幕幕蒙太奇画面。

李静雯的文字是灵动蕴藉的,在回忆旧时光之时,以一种“轻”的视角来书写。《父亲援藏的日子》讲述援藏故事背后的辛酸与热烈,但在处理题材时,她妥善处理了“轻”与“重”的关系,达成了一种和谐与平衡,让有着援藏经历的读者梦回高原,被文字的温暖触动灵魂。



其次,就散文的“神不散”而言。《风吹麦浪》的情感内蕴是回望与纪念旧时光,李静雯在写作时不为文造情,语言毫无雕琢痕迹,自然天成又似含英咀华。散文集对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的凝练表达,聚焦于旧时光的风俗人情。在今昔对比中,怀恋与追忆“从前慢”这种舒缓的生活节奏。作家不是旧时光的造物者,她所做的是在时光的洪流中结绳记事,站在历史的尘埃中静静回望。《运河岸边有人家》是一幅大美朴拙的运河乡野的风俗画,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柔软的情感熔铸其中并倾泻于笔端,对于童谣的插入恰到好处,为散文增添了一份节奏韵律之美,也凸显了运河文化背后的魅力,乡愁之思与文化怀旧交叉穿梭。《慢时光里的夏日花事》以温婉细腻的笔触写花,所选取的并非名贵的花,而是不起眼的白兰花、蜀葵和胭脂花,那是她的童年夏日记忆。在她笔下,白兰花是暗香浮动,蜀葵是旺盛热闹,胭脂花是清冷寂寞。《太和汤闲话》以卖开水这一具有市井风情的传统营生为切入点,映衬出了市井生活的热闹与鲜活。喝开水和拉茶的历史琐碎片段,映照着时代真实的横截面。《年味消失在时光深处》聚焦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以传统春节的美食为切入点,20世纪80年代是物质和精神都很匮乏的时期,但是“年味”却浓郁。

一个优秀的散文写作者应该有一颗潇洒自然、超然物外的心灵。作家李静雯在序言中写道,这是一本在公交车上写成的书,其创作的缘起是随心而发,并不媚俗,做到了所谓的“心散”。

林非说:“散文是一种洋溢着自己深切感受的素描,在为大千世界画像的同时,也就完成了自画像的任务。”李静雯在追忆往昔岁月的同时,其意识流动不是虚无缥缈和破碎沉寂的。在《读书那些事儿》中,爷爷和父亲都酷爱读书,在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中成长起来,受到父辈两代人的文化熏陶,李静雯的文学梦开始萌芽。“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李静雯的散文创作体现了纪实性的力量与魅力,相比于虚构,纪实最大的亮点在于和读者达成情感共鸣。她的散文创作都是从小切口反映大时代,那吆喝声、戏剧、鞋、歌曲、画儿都是例证。《吆喝声声》中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们的吆喝声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中,是生动有趣的活广告,富有生活情趣。一声声吆喝串联起的不仅仅是社会的变迁和季节的更替,更是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精神印记。如今妙趣横生的吆喝声几乎绝迹,被机械式的喇叭声音取代,美感和趣味褪去,只剩下聒噪。《看戏》中从小受到戏剧启蒙,对于戏剧文化的热爱不仅是传统文化基因的苏醒,更是对童年记忆、对故乡、对上一代亲人的怀念。《鞋》选取了时代变换中“鞋”的样式的变迁,从手工布鞋到塑料凉鞋再到帆布球鞋,这是属于中年人的青春记忆。


李静雯的散文创作可称为“往昔生活给予她的馈赠”,她将往事以文字的形态转化,赋予面临被忘记的处境的记忆以实存的形态。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她在创作时并不仅仅停留于意识流动的层面,她的创作不至于陷入“空洞浮泛”和“无病呻吟”的怪圈之中。《风吹麦浪》在文学创作与时代的关系上把握得很好,作家关注的是小人物的悲喜沉浮和细碎美好。无论是从文章整体框架的建构还是细节的刻画上,都充满了生活的肌理感,能够感受到日常生活的温度。

伴着散文集《风吹麦浪》,跟随李静雯一起穿越历史的尘埃,重回旧时光,同时也对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洪流冲击之下面临的困境产生新的思考。在一个浮躁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撞,似乎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但李静雯的创作不是为了批驳当下喧嚣激进的洪流,而是呼唤中国传统美德的回归。她的书写与其说是对那些令人沉醉的旧时光流连忘返,不如说是看千帆过尽后仍能与现实和解的处之泰然。对李静雯来说,曾经的故乡是她情感乌托邦的建构,而在乌托邦之外她淡然置之挥洒自如。李静雯书写旧时光中的“散”与“聚”,在历史与文本的缝隙间织入了女性痛楚而真诚的质地与肌理,这也让我们对她今后的创作抱有十足的期待。

作者系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山东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曾获紫金山文学奖、刘勰文艺理论奖、茅盾文学新人奖等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