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最著名、最民族、最豪华的大宴,当属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矩形宴席,始于清代。它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不可缺少,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满汉全席原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坐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108种(南菜54道北菜54道),分三天吃。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满汉全席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隆重的形式是其他任何宴会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满汉全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满汉全席分为六宴,均以清宫著名大宴命名。汇集满汉众多名馔,择取时鲜海货,搜寻山珍异兽。全席共计有冷荤热肴196品,点心茶食124品,计肴馔320品。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用餐环境古雅庄隆。席间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沿典雅遗风,礼仪严谨庄重,承传统美德,令客人流连忘返。全席食毕可使您领略中华烹饪之博精,饮食文化之渊源,尽享万物是灵之至尊。入席前,先上二对香,茶水和手碟;台面上有四鲜果、四干果、四看果和四蜜饯;入席后先上冷盘然后热炒菜、大菜,甜菜依次上桌。满汉全席以北京、山东、浙江菜为主。后来闽粤等地的菜肴也依次出现在巨型宴席之上。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福建菜,12道广东菜。北菜54道:12道满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东菜。可惜的是当时四川菜尚未流行。如果加入川菜,满汉全席将锦上添花。
满汉全席起兴于清代,是及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著名的中华大宴。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书航录》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最早的记载。清入关以前,宫廷宴席非常简单。一般宴会,露天铺上兽皮,大家围拢一起,席地而餐。《满文老档》记:“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菜肴,一般是火锅配以炖肉,猪肉、牛羊肉加以兽肉。皇帝出席的国宴,也不过设十几桌、几十桌,也是牛、羊、猪、兽肉,用解食刀割肉为食。清入关后,情景有了很大的变化。六部九卿中,专设光禄寺卿,专司大内筵席和国家大典时宴会事宜。清入关后,饮食还不太讲究,但很快就在原来满族传统饮食方式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原南菜(主要是苏杭菜)北菜(山东菜)的特色,建立了较为丰富的宫廷饮食。满汉全席据《大清会典》和《光禄寺则例》记,康熙以后,光禄寺承办的满席分六等:一等满席,每桌价银八两,一般用于帝、后死后的随筵。二等席,每桌价银七两二钱三分四厘,一般用于皇贵妃死后的随筵。三等席,每桌价银五两四钱四分,一般用于贵妃、妃和嫔死后的随筵。四等席,每桌价银四两四钱三分,主要用于元旦、万寿、冬至三大节贺筵宴,皇帝大婚、大军凯旋、公主和郡主成婚等各种筵宴及贵人死后的随筵等。五等席,每桌价银三两三钱三分,主要用于筵宴朝鲜进贡的正、副使臣,西藏达赖喇嘛和班禅的贡使除夕赐下嫁外藩之公主及蒙古王公、台吉等的馔宴。六等席,每桌价银二两二钱六分,主要用于赐宴经筵讲书,衍圣公来潮,越南、琉球、缅甸、苏禄、南掌等国来使。当初宫廷内满汉席是分开的。康熙年间,曾三次举办几千人参加的“千叟宴”,声势浩大,都是分满汉两次入宴。
满汉全席延续至今,虽然依然能够摆出豪华的排场,但在菜肴的烹制方面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北京御膳堂是打出满汉全席招牌的一家酒店,它将满汉全席分为六种,分别为蒙古亲潘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古为今用,人们不再追求满汉全席的奢靡豪华,而更多的是当作一次饮食文化来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