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品牌 >> 文章内容

【非遗传承】刘娟“圣绣”誉神州

[日期:2023-12-20]   来源:文化济宁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   阅读: 12445 [字体: ]

2007123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当代艺术成就展大会隆重举行。刘娟的“圣绣”作品——5.5米长卷《清明上河图》和11米长卷《百猫图》,双双摘取金奖!在随即召开的“和谐中国·2007年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大会上,刘娟当之无愧获得了“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称号。


《清明上河图》局部


《百猫图》局部

何为“圣绣”?竟能获取如此殊荣!

好奇的目光离开了京城灿若云霞、美轮美奂的绣品,聚焦在东方圣城孔孟之乡的济宁,去关注“圣绣”和它的创始人——刘娟。


刘娟,生就为“圣绣”生

刘娟,也许出生就为“圣绣”来。1967年她出生在有着“东方圣城”“孔孟之乡”称誉的山东济宁的一个小村庄;她儿时的第一个记忆,就是妈妈结婚时陪嫁枕头上绣着的一对鸳鸯戏水。也正是她初始记忆中的这件绣品,已深深镌刻于她幼小的心中,决定了她一生的人生方向。在她小小的年纪,就经常趴在床头上,小手专注地抚摸着她眼中绝美的“鸳鸯戏水”。看得高兴时,就不由自主地找到一块破布和针线,毫无针法地乱绣一通。等她长大了一点,只要看到她的姑姑还有邻居家的姐姐绣鞋垫,都会不作声地在一边儿看,看得多了就用笔画上形状。虽然不知道那是一些什么针法:一个加号,一个叉号,叉号上下一点,上下连贯变成各种好看的曲线,要么全斜着,要么全直着等。这些针法,她当时虽然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她却全部记在了脑子里。妈妈婚前经常绣花,婚后的劳作和生活的艰辛,已不允许她再拿起绣花针!幸而在姐妹六个中,刘娟继承了妈妈的喜好,并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刺绣”的种子。

十二岁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写一篇作文《我的理想》,刘娟写的内容就是长大了要成为一名刺绣专家。老师看后,把她叫到办公室,直接把作文本砸到她的脸上,怒视着生气地说:“你原来是个不爱劳动的,长大了还想当资本家小姐,别人都想当科学家、当医生、当老师,你且只想着绣花,回去重新写。”迫于压力,刘娟嘴上答应着,也重新写了作文,但内心深处还是想着——我一定要学会绣花,长大了绣,老了也绣!练习刺绣需要针线和布,为了能得到这些,年幼的刘娟开始收集妈妈掉下来的长发,积攒起来可以换来这些刺绣用品。十五岁时,她终于绣了一件完整的刺绣作品,那就是:用斜针排列法绣制的艺术字体——《百花齐放》。看到自己的第一件作品顺利完工且如此精美,少年刘娟激动兴奋了许多天,这标志着她迈开了走进刺绣大门的第一步。


刘娟作品《太阳鸟》

刘娟,活着就为“圣绣”活

人活着总要有目标和追求。而刘娟,就是为“圣绣”而生,为“圣绣”而活。她一出生睁眼看到的就是妈妈陪嫁枕头上绣着的“鸳鸯戏水”,“美”就镌刻在了幼小的心中!从此,她对牡丹、荷花、小鸟、鸳鸯等绣品,见而不舍,如醉如痴。首件刺绣艺术字体《百花齐放》的成功,坚定了刘娟为刺绣而活的信心,也奠定了她“兼容开放、合作创新”的胸怀,更为今后“圣绣”的问世埋下了发芽的种子。而后一件又一件的刺绣作品如床围、蚊帐帘、桌布、被罩、电视机套等,相继诞生在她的手中。她不仅用针绣,也学会了空针绣、缝纫机绣。她在不断地探索着刺绣的精美之处,刺绣不离不弃地伴随着她。

1985年,年仅18岁的刘娟,开始系统学习鲁绣。鲁绣,一种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是山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鲁绣清隽淡雅、质感逼真、风格粗犷,是中华民族悠久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短短几年,她熟练掌握了鲁绣传统技法,技艺日臻成熟。活着就为刺绣活,要绣就要绣出名堂来!已深谙鲁绣技法的刘娟,并未满足于鲁绣的成就中,她要兼收并蓄各种刺绣技艺,取其所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打出一个集众家之长、风格独到的刺绣新品牌。为此,她决定走出家门,走出给予了她深厚文化艺术滋养的齐鲁大地,到更广阔的空间去拜师学艺。1994年,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割舍了年幼的女儿,踏上了千里寻师路,来到四大名”之一苏绣的起源地——苏州。也许是刘娟的执着感动了上天,也许是名师的慧眼识才,刘娟终于拜到了苏绣名师濮凤娟的门下,最终成为濮凤娟最优秀最信得过的弟子,成为清末绣神沈寿的第五代弟子。


刘娟濮凤娟老师在一起

第一次出门在外,刘娟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用一个月的时间检验自己能否坚持下来,能不能把老师教的知识全部掌握。就这样,她住在老师家里开始学习苏绣。每天早上天一亮起床收拾完就开绣,一直绣到吃饭,饭后继续绣,晚上十点多帮着老师临摹第二天需要的作品图案,什么时候临摹完,什么时候休息。躺在床上静下来就想女儿,一想孩子就哭......无论怎样,刘娟都认了,谁让她那么喜欢刺绣!她暗暗给自己下决心:一定要坚持下来,绝不能半途而废。就这样日复一日,白天腿和脚由于长时间坐着不动,肿得穿不上鞋子,半夜想孩子不知道哭了多少次……

一个月的时间过得很快。刘娟不仅坚持了下来,而且在濮凤娟老师的指导下,竟然绣完了四幅30x40的作品:《兰草》《牡丹》《仙鹤》《观音》,均为双面绣(当时学习时还没有单面绣)。实现了苏绣学习的第一个目标。这四幅作品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赞赏。初学归来,继续工作,她一边挣钱一边攒钱再去苏州学习。年复一年,家里人再也受不了她了,谁也不帮她带孩子,她只好把女儿带走了。

在老师家里,刘娟为了学习可以克服一切困难,但是,年幼的女儿却不懂得,有时为了一包方便面,女儿会和大她三岁的老师的儿子打架。老师的儿子入学后,女儿就没有了玩伴。她怕女儿影响到别人,就哄着她在老师家的后院里和小狗一起玩。后院里有一个水井和一扇小门,刘娟把小门反锁上,自己拿着钥匙,再用一块木板和石头盖在井口上。学习间隙,她会担心地过去看看孩子,当有时看到孩子趴在冰凉的石头上睡着了时,刘娟的眼泪都会像开闸的江水,难以阻挡!她心疼地抱起女儿放在床上,擦干眼泪,又走到绣架旁。

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刘娟临摹完绣稿,回到女儿身边休息时,总会看到女儿脸上的泪水。她知道,女儿想家想爸爸了。南方经常下雨,女儿不能去后院玩,就坐在刘娟身边看着她刺绣,看着看着就大哭起来。刘娟问:“怎么了?”孩子哭着说:“妈妈,我想回家,我想爸爸了,咱回家吧。”这样的场景不知发生了多少次。想起这些,刘娟深感自责。她说:“我真的非常自私,为了我自己的爱好,带着女儿背井离乡跑到千里之外去学习,让孩子跟着我饱尝离家之苦。然而,当坐在绣架前,所有的思绪又都被眼前美丽的绣稿覆盖了。”几年的学习往返于济宁至苏州之间,女儿上学后,又学习了几年,直到学会了绣人物像,才回到了家乡。


刘娟作品《富贵图》

刘娟,一生只为“圣绣”来

济宁,孔孟之乡,两大举世闻名的圣人诞生于此。刘娟,同样也诞生于此,且生而不凡,初始记忆就痴迷于绣品的灵秀女孩,也许是上苍赐予这方圣地的女子,并专为“圣绣”而来!自此,生于斯长于斯的刘娟,自幼就饱受着孔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其汲取、包容、发展、共享的理念在她的头脑里日臻成熟,一个非凡的女性的特质渐次炼成,更为“圣绣”的脱颖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生,为“圣绣”生!活,为“圣绣”活!刘娟,四十年如一日,从痴迷到学习,从学习到精熟,从精熟到出新;从民间刺绣到鲁绣,从鲁绣到苏绣,从鲁绣苏绣的萃取到“圣绣”新品的诞生,从“圣绣”的诞生到“圣绣”的成熟与推广——刘娟,一生只为“圣绣”来!民间刺绣的朴实与健美,喜庆与吉祥;鲁绣的苍劲与粗犷,坚固与豪放;苏绣的精细与雅洁,秀丽与活泼——刘娟,这位天生的绣女,以其先天的聪颖、后天的勤奋、惊人的执着,将其一一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并博采众长、取其精髓、融会贯通、独创一格,从而使自己的刺绣作品不仅继承了苏绣传统的刺绣技法,还把苏绣技术和鲁绣技术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在同一个画面上。

为全面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鉴赏能力,刘娟还虚心求教于著名书画艺术家陈金言先生、张军老师等,并悉心接受他们的指导,创造性地把书法、绘画、篆刻、古代雕刻、当代绘画等众多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巧妙地融入到她刺绣作品中。她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从而使自己的刺绣作品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艺术境界:所绣佳作生动自然,笔墨韵味淋漓尽致,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风格——素材独特,构思巧妙;绣工精致,针法活泼;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并兼有苏绣之秀丽、鲁绣之粗犷。

于是,人们把这种风格的,出自孔孟之乡、圣地济宁的作品,称之为“圣绣”。(节选)


刘娟作品《白鹭荷花》


转自:文化济宁网微信公众号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