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栏 >> 大运夏镇 >> 文章内容

访谈中国网 | 运河名镇——夏镇(二)

[日期:2023-11-10]   来源:《运河古镇部城》  作者:   阅读: 9432 [字体: ]

京杭运河微山段的开凿与变迁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济州河(东平安山-微山鲁桥)与借泗行运(鲁桥-南阳-谷亭-留城-徐州入淮)时期,二是漕运新渠(南阳一夏镇-留城)与李家口河(夏镇三孔桥-留城)时期,三是泇运河(夏镇-韩庄-邳州直河口入淮)时期。

京杭运河在微山的开凿与变迁对这片大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元代之前,现在的微山湖区并没有大的湖泊,古泗水、古漷水、古薛水等河流滋养着这片大地,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周边村庄星罗棋布,人们安居乐业。因大运河的开凿,改变了这一带的自然水系,在人力和自然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催生了烟波浩渺的江北大泽--南四湖。此后,京杭运河和南四湖演绎了一场水乳交融、动人心弦的河湖之恋。它们共同滋养着微山湖区,孕育了微山儿女开放包容、诚信友善、尚德崇学、实干争先的精神品格,创造了光辉灿烂、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

微山湖区运河的开凿与变迁主要集中在元明两代,清代沿用明制。历经了济州河、漕运新渠、李家口河和泇运河等,也是“黄运分离”“避黄保运”的过程,最终从现在微山湖的西岸改道为东岸,形成了“会东部诸山之泉济运,而西部为黄泛散漫之区”的格局,融历代治河人集体智慧才干,成就了国之命脉。

元至元二十年(1284年),兵部尚书李奥鲁赤主持兴工开河,开凿了济宁鲁桥至东平安山的济州运河和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疏导了济宁以南的泗水航道,济宁以南至徐州借泗行运。此后,徐州至临清段运河统称为会通河。当时会通河过南四湖湖区经石佛、仲浅、鲁桥、枣林、南阳、谷亭、古湖陵城、沛县城东过飞云桥(今沛县城东南)、古留城,出茶城,直通大浮桥(今徐州市北镇口附近),并相继于至元、大德年间建成了辛店闸、师庄闸、枣林闸、孟阳泊闸、金钩闸、沽头闸,会通河成为南四湖湖区最早的运河。

会通河开凿和通航后,中国大运河由多支型转变为单线型分布,奠定了大运河的基本走向和规模。不舍昼夜的古泗水,由一条自然河流变为千里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养育了一方文明的古泗水及其流经区域的自然人文、生产生活等环境,在借泗行运后,开始发生巨大变化,成为经济繁荣昌盛的新经济带的组成部分。

会通河南阳至留城段,因黄河多次决口和泛滥,淤积严重。1508年至1528年的20年内,黄河在山东省曹县、单县,江苏省丰县、沛县一带决溢频繁,大的决口就有8次,泗河河道屡被淤塞,运道无法保持畅通。

明嘉靖六年(1527年),南司空胡世宁奏请在昭阳湖东择地另开一渠。次年总河盛应期主持征丁开渠,自南阳经三河口过夏村至留城计70.5公里。开工四个月,因明廷意见分歧,工未完,盛应期受弹劾而罢,“而后四十年间无人敢提改河者”(《沛县志》)。此间,黄河又决口十余次。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秋七月,“河决而东注,自华山出飞云桥,截沛以入昭阳湖。于是沛之北水逆流,历湖陵、孟阳至谷亭,八十余里。其南溢于徐,渺然成巨浸,运道阻焉”(明·徐阶《漕运新渠记》)。明廷命朱衡为工部尚书兼理河漕事,潘季驯为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协助朱衡治理运河。朱衡“驾轻舟凌风雨周视河流,规复沛渠之旧而时潴者为泽,淤者为沮洳,疏与塞俱不得施”。遂运道东移,循盛应期遗迹,“起南阳迄留城,百四十一里有奇;疏旧渠,起留城迄境山,五十三里。建闸九,减水闸二十”(明·徐阶《漕运新渠记》)。隆庆元年(1567年)漕运新渠开成,亦称夏镇新河或南阳新河。

隆庆三年(1569年)正月在夏村漕运新渠西岸修建了皇华亭,亭内立“漕运新渠记”石碑,夏村遂更名为夏镇。

漕运新渠开成后,留城至境山段仍沿用泗运旧渠,虽经疏浚,仍避不开黄淤。此后,黄河又数次决口,淤积留城南北及秦沟河口一带,至万历十七年(1589年),此段泗运又阻塞不畅。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总河潘季驯主持开挖李家口河。据万历《滕县志》记载:李家口河自夏镇吕公堂迤西转东南近微子山(今微山岛),又西南经龙塘至内华闸(今微山湖西南端,内华山西侧,万历九年建),接镇口河,共一百里。镇口河为总漕凌云翼所徙,18里内建梁境、内华、古洪三闸,古洪闸原接黄河,后河口另建镇口闸,闸南80余丈入黄河。

开挖李家口河后,运河东移16里至内华,仍避不开黄淤。秦沟河口段愈淤愈高,此时,东起微山、吕孟诸小湖,西至马家桥、李家口一带汇为大湖。李家口河行船时纤挽无路,粮船无处停靠。万历二十一年“徐沛鱼滕诸郡邑,雨潦大作,泉湖湓溢,汪洋滔天,漕堤溃决凡二百里。总河尚书舒应龙议开韩庄支渠,导吕孟、郗山诸湖水注之泇河,以泄潴水,使不病漕”(明·于慎行《韩庄新河记》)。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舒应龙主持从韩庄向东挖四十五里韩庄支渠,并建成湖口闸,引湖水经彭河入泇河,揭开了开挖泇河的帷幕。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总河尚书刘东星主持将韩庄支渠河槽加宽加深。《明史·河渠志》载:“地多砂石,工艰未就。”次年,刘东星继续主持开浚,并于韩庄向北在湖东开河四十五里以便纤挽船只,免湖中行船漂沉之风险。同时在韩庄东的河槽上分别建巨梁石闸和德胜、万年草闸,但也仅能通行小船。“河身尚浅,水二三尺不等,江浙、湖广粮船重大,艰以通航”(《淮系年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李化龙主持大开泇河,自夏镇南李家口(今三孔桥)向东经种口、渐转东南郗山、至韩庄折向东,经台儿庄、转东南至邳县直河口入黄河(黄河夺泗之运道),长130公里,统称泇河。次年二月,曹时聘继续扫尾工程,三月竣工,五月全线通航。

泇河开通后,南来航船由邳县直河口入泇河,经台儿庄-韩庄-李家口入漕运新渠,经夏镇至南阳入会通河达北京。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说:“明一代治河,莫善于泇河之绩。”此后,京杭运河畅通300余年,未再有大的改道。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