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城乡 >> 文章内容

京杭大运河傍着湖走,为何不利用湖面作航道,却浪费财力挖运河?

[日期:2020-02-19]   来源:中国大运河流域网  作者:   阅读: 2358 [字体: ]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开凿的运河,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之一,这条运河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的目的、动机不同,运河利用价值与方向也有差别,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服务于军事目的。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北京),是为了中央集权,加强对南、北方的统治。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是因为北方的战乱,经济中心转移到了南方,迫切需要南方的物资支援北方。

  

  湖泊水太浅,没法做航道。太湖大部分地区的水深不足2米,洪泽湖、高邮湖、南四湖一般水深也不足3米,而且水位变化大,枯水期更浅,来来回回变航道,一不小心就会搁浅岸边,动弹不得,这就太麻烦了。而运河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运河河道常年有人维护,浅了就疏浚、补水,反正就在岸边作业,维护也方便,而要是在湖中做航道,在古代没有大型器械的条件下,维护起来就太难了。运河中的船,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靠河水的自然流动,或靠风帆来驱动,毕竟大运河河水流速很低,而且逆水行舟的时候还很多。

  

  古代的船只是没有机械动力的,在海上航行时还可以依靠风力前进,而在河道航行时就只能依赖人力了。

  大运河上的船只都是用来拉粮食,拉货物的。为此商人肯定希望船上能装下更多的货物,所以船上的空间基本都用来装货了,几乎没有留下给人划桨摇橹的地方,于是船只的前行就只能依赖于河岸上的纤夫,而人工开凿的运河两岸更适合纤夫拉纤。

  京杭大运河在规划时就努力避开这些大型的淡水湖泊,但之所以还要紧挨着湖边开凿,主要是因为湖边的地下水位较高,可以最大限度的补充运河的河水,古人的智慧真的非常令人惊叹。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