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工作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义堂立足孔孟之乡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优势,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学创作成果斐然。10年来,他创作出版了《大孔府》《大运河》《鲁国春秋》《千古家训》《北游记:苏禄王传》《河道总督》《抗战救护队》等八部长篇历史文学作品,在《人民文学》发表报告文学《泰山作证》《昆张支队》,在《中国作家》头条发表《河道总督》,获得第四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山东省第11届文艺精品工程奖。他的作品几乎都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和典故来进行深度创作的,都是反映孔孟之乡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黄河、大运河文化气质与红色文化血脉,闯出了自己的特色,是新时期山东文学的突出代表,被誉为“孔子家门口的作家”。获得了泰山文艺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等奖项。其中《河道总督》今年4月在《中国作家》头条发表,6月28日,《中国作家》杂志社和济宁市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中国作家协会两位副主席和十余位文艺评论家出席,称赞这部作品是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后召开的第一部作品研讨会,意义重大。
一、得益于孔孟之乡的工作经历,遇见中国好故事
杨义堂出生在孔孟之乡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济宁市政府工作。2004年,调到孔子文化节办公室,由于工作关系,杨义堂策划和组织了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多项重要活动。活动的成功让他感受到孔子文化在海内外的巨大影响,就想着用孔子文化做些大事情。当时,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电视剧《大宅门》触动了他,他找人来写剧本《大孔府》,但找了很多有名的编剧,没有一个人敢接这个活儿的。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来写《大孔府》这部大书。 2011年,这部反映“天下第一家”生活和命运的长篇纪实文学出版,受到各方面的好评。
2012年初,杨义堂调到济宁市文物局工作,从事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在研究大运河历史时,他注意到历代河道总督带领人民治理大运河的故事,第一次看到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他就被深深地震撼到了。作为15世纪的水利工程,古代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利用南旺的地势和特殊的水利结构,不仅引汶河水入运河,还成功分流河水,使大运河六百年来南北畅通,带来了明清两代王朝的繁荣。他创作了长篇《大运河》,于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前出版,为大运河申遗助威。
丰富的生活和工作阅历赋予了杨义堂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广阔的创作视角。之后杨义堂陆续出版了《北游记:苏禄王传》《抗战救护队》《鲁国春秋》《千古家训》《河道总督》等多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又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其中,《抗战救护队》获得了第四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大运河》获得了山东省第十一届文艺精品工程奖。
杨义堂的作品几乎都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和典故来进行深度创作的,都是反映孔孟之乡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黄河、大运河文化气质与红色文化血脉,闯出了自己的特色,是新时期山东文学的突出代表,被誉为“孔子家门口的作家”。其中《河道总督》今年4月在《中国作家》头条发表,6月28日,《中国作家》杂志社和济宁市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长白庚胜与李一鸣、何向阳、李朝全等十多位著名文艺评论家出席。被誉为“黄河、大运河文化的巨浪”“文化传承发展重要讲话后举办的第一个作品研讨会,是向文化传承发展重要讲话的献礼作品,意义重大。”
评论家郭伟说:“与其说是作家在找故事来写,不如说故事在等作家。”末代衍圣公孔德成成长的故事、农民水利专家白英治水的故事、苏禄王来明朝朝拜的故事、抗战救护英雄林可胜的故事、鲁国八百多年兴衰的故事、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家训的故事,这些精彩的中国好故事就静静地沉默在历史的烟尘中,翘首凝望,一年又一年,终于等来了济宁作家杨义堂。
二、取材于历史长河,又富含时代精神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期都有许多家国英雄,他们坚守信仰,默默付出,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却不为人知。杨义堂以作家的良知,敏锐地发现了这些散落在历史隐秘角落中的民族英雄故事,并将其文学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奇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杨义堂的长篇历史文学作品不仅能让读者了解那一段段特殊的历史,更能让人从众多人物的经历中感悟人生,反思提升。同时,这些故事还与当今时代中华文化复兴、和平发展、“一带一路”等时代主题相呼应,因而也就具有了“史诗的性格、名著的气质”,成为了“时代的黄钟大吕”。
《大孔府》讲述1919-1949年三十年间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成长经历,辐射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变迁,史诗般展现了乱世风云中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让读者通过孔德成的成长,感受孔子千年之后的影响,感受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在内忧外患的乱世风云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仍然有不灭的灵魂。
《鲁国春秋》接续孔子著《春秋》,以周礼传承为线索,描写了从周族兴起、周公制礼作乐、伯禽封鲁到孔子诞生、鲁国覆灭八百多年的历史。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作者引领我们探寻礼乐文明的源头,走进孔子生活的国度,对于正本清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北游记:苏禄王传》叙述了大明永乐年间,南洋苏禄群岛(今菲律宾)的东王巴都葛巴哈剌带领苏禄群岛三位王爷和340多人的大型使团,“梯山航海”来到中国,不幸病殁德州,其子孙留在中国,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真实故事,展现的是明朝国力强盛、万国来朝的盛况。苏禄王是中国和菲律宾传统友谊的象征,因此,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的特使专门来到山东德州出席新书的首发式。被评论界誉为中国文学界献给“一带一路”战略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黄亚洲评价说:“这部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界向“一带一路”战略贡献的一份厚礼。”
《千古家训》讲的是孔子的大弟子颜回的第三十五代嫡系子孙、现在的颜氏家族共同的祖先、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颜之推经历九死一生,呕心沥血留下一部《颜氏家训》的故事。颜之推和他的《颜氏家训》不仅造就了一个诗礼传家又忠烈千秋的家族,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部被誉为“家训之祖”“篇篇药石、言言龟鉴”的家训,不惟颜氏一家所独有,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其立身做人的哲学到现在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为千百年来教子传家的典范,这个故事在当今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与国内一些先锋作家的“邪劲”不同,杨义堂的作品极其“端正”,有视野,有高度,有境界,切合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会长何建明说:“在当代中国作家当中,山东作家杨义堂应该是善写历史题材而且写得比较好的一个。不仅题材选得准,而且写得很精道。杨义堂创作的成功有四个‘发’,即发现、发掘、发挥、发扬。”
艺术家身上永远都少不了社会时代的烙印,有什么样的社会时代精神就会有什么样的作品。就像15、16世纪的意大利,整个时代的精神是高雅开放的、积极有活力的,民众崇尚风雅文化,呈现出伟大的“文艺复兴”。适逢当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儒家经典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着古老的智慧,文艺作品百花齐放,杨义堂富含时代精神的作品也便随着时代的呼唤应时而生,大放异彩。
三、取道于孔孟儒家文化,体现浓厚的家国情怀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凝练总结了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的智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积极入世、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思想深深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杨义堂从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中汲取营养,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好故事。他曾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儒家思想和家国情怀是我最为看重的,也是我写作的一个基本思想。”因此,他对题材的把握十分苛刻,只有能够承载国家和民族深刻文化内涵的题材,才能打动他,才能使他投入洪荒之力,演绎一段段经久不衰、流芳百世的故事。
《大孔府》中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形象有孔子的身影,颠簸流离的孔德成很像为了理想奔走呼号的孔夫子。养母陶氏严格的教育、几位老师和山东文化大家的影响以及儒家文化经典的滋养,使孔德成有了传承中华文化的自觉,树立起了家国一体的儒家情怀。有别于溥仪当上伪满洲国皇帝的卖国求荣,日本人要他到东京出席孔庙落成仪式,他坚决不去;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授予他妻子一品诰命夫人称号,他劝说妻子坚决不要;日寇临近家乡,面临重重,他毅然南下抗日,并发表《抗日宣言》。在陪都重庆,他弘扬孔子精神,成立孔学会,讲《论语》,助抗战。孔德成虽然没有像孔子那样成为“一代木铎”,却不惜使尽全力发出自己应有的声音。
《北游记:苏禄王传》中,除了主人公东王巴都葛巴哈剌之外,三位可爱的苏禄王子也占到了很大的篇幅,他们跟着父王和太监张谦一路走来,爱上了中国的唐诗、武术、中医等文化,演绎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如果今天的青少年,都能够有机会读到这个故事,那就能够从这里更多地了解和热爱我们的故国文明,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千古家训》中的颜之推是中华民族代代读书人的优秀代表。他的家国一次次破灭,让有着儒家精忠报国情怀的他根本无国可报。他的善良、隐忍,他的积极进取、不卑不亢、自得其乐,都是传统道德的高标。经历了五胡乱华,中华文脉几近断绝。颜之推始终牢记祖宗的教诲,明白自己身上读书人的责任,一心想着中华文化的承续,绝不能让“溥天之下,斯文尽丧”。在南梁,颜之推跟随皇帝编书校书,成绩斐然;在鲜卑人统治的北齐,他说服朝廷,成立文林馆,编成《修文殿御览》达三百六十多卷;在北周,他哀叹华夏文化被残毁,华夏子孙被屠戮,写下长篇大赋《观我生赋》;隋朝建立后,他组织编订《中华正音》五卷;晚年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感慨万千,呕心沥血写作《家训》二十篇。
《鲁国春秋》更是直接进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从周族兴起写起,讲清了鲁国的来历;自公元前1115年伯禽封鲁到公元前250年鲁顷公被楚灭国止,总计三十六代国君,国祚八百六十年,讲清了秉承周礼的鲁国、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是孔子诞生的地利和天时;讲明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源头与传承,讲明了儒家仁爱、德治思想产生的根源,以及礼乐文明、家国情怀对后世的影响。著名报告文学评论家张立国称之为堪与《左传》媲美的《杨氏春秋传》。
济宁市是运河之都,明清两代的河道总督设在济宁,有很多河道总督治河的感人故事。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说,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河道总督》写的是明代潘季驯四次担任河道总督,他根据黄河含沙量大和善于淤积决口的特点,采用“束水攻沙”的办法,建立堤防体系和修守制度,让黄河承担起了运河漕运的功能,成为中国水利史上的伟大奇迹。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不灭,民族不倒。泱泱中华,任何时代都不缺少有良知有责任敢担当的文化人。杨义堂作品中的人物有的站在时代的前沿搏击风浪,有的偏处一隅威武不屈,有的辗转艰辛贫贱不移。他们都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都有至诚的家国情怀、崇高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都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值得我们永远敬仰怀念。
四、取法于中国传统文学,又与现代创作技法有机结合
有人说,《大孔府》就是一部现代版的《红楼梦》,《北游记:苏禄王传》有《西游记》一样惊险刺激的故事,《大运河》里有《金瓶梅》一样的市井风情,《鲁国春秋》中提到了《水浒传》题目的出处,《千古家训》的主人公颜之推所经历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恢弘的后《三国演义》。杨义堂的作品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承续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又与现代创作技法有机结合。
《抗战救护队》中的林可胜身为华侨、医学专家、协和医院院长,却主动要求组织救护队到前线;日本人威逼利诱不能得逞,竟然到新加坡杀害其妻女,逼迫其父亲出卖灵魂,但他义无反顾,全身心的投入抗战救护。这样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样了不起的英雄,理应受到更多人的敬仰膜拜。中国人只知道白求恩,却不知道这些伟大而又壮烈的抗战救护英雄,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其二,回归中国文学传统,讲述原滋原味的中国故事。杨义堂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正是西方文学流派盛行的时候,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大行其道,那个时期的作家他都耳熟能详,也曾经沉醉其中。但是,当他开始长篇文学创作的时候,他采用的是中国文学传统的叙事风格,以故事的形式再现历史,塑造故事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从《左传》《史记》宋元话本再到四大名著等一脉相承的文化血脉。他一改当代作家“从小人物的命运折射时代缩影”的创作思路,将故事铺开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探讨重要历史人物的人生抉择,展现人物的内心及家国情怀。
为了写出《大运河》的历史味儿,作者读遍了明代小说。杨义堂说,《三国演义》对他的创作影响很大,书中对君王的“忠”、对兄弟的“义”,都让他觉得可以借鉴入自己的书中,大运河的开凿,其实也在很多地方体现了“忠义”二字。因为明朝史书、小说看的多了,杨义堂把许多那个时期济宁的市井文化都挖掘了出来。“你不看透明朝人写的小说,不琢磨透他们当时的生活,又怎么能写出带有明朝味儿的书?”“中国优秀传统小说是我的根。”杨义堂说。
可以说,中国古典小说为杨义堂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滋养。同时,作为当代作家,杨义堂也免不了受到现代创作技法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也借鉴了当前电视剧创作的好的经验,如加快推进故事情节、多条线索齐头并进、增强矛盾冲突的强度、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等,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明,故事更精彩。
其三,穿插诗词歌赋,增添迷人魅力。诗词歌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明珠,语言精炼,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展现着汉语言文学独特的的风韵和魅力。杨义堂的长篇历史文学作品中都穿插点缀了不少的诗词篇章,有的是作品中人物的原作,有的是作者根据作品的情境和人物特征自己创作的。一歌一咏,一唱一叹,无不饱含着诗人的深情,体现着诗人的才华。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字字珠玑,读起来美轮美奂,别有情趣。《大孔府》中,孔德成和他的老师们、结交的文化名流个个都是文化大家、诗词高手,书中也有大量的诗文。诗文在故事中流淌,推动了故事的进程。特别是孔德成先生在南下的火车上,妻子即将临产,日军的炮火追着火车轰炸,青年孔德成怒不可遏,写下了《我的抗日声明》:
“我中华大地,故国神州,孔孟之道,源远流长。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于天地之间,存吾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此家园沦陷、祖国蒙难之际,余自甘毁家纾难,舍弃庙墓,奔来救亡。孔孟之孙,四万万众,当同仇敌忾,戮力同心,驱逐鞑虏,血沃中华!”
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声明,而是抗日的战斗号角,唤醒民众的黄钟大吕,读者吟诵此文,自会有一股浩然正气,在胸中升腾。
《鲁国春秋》中引用了大量的《诗经》中的诗歌。“六经皆史”,《诗经》中的很多诗歌就是历史史实的诗化表达,这些诗歌不仅能够印证历史,同时也加深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杨义堂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在政府工作,他的视角远非那些“关起门来创作”的作家可比。他的作品有高度,有内涵,有风骨;不拼凑,不狗血,不媚俗,是真正原滋原味的中国好故事。《文艺报》评论说:“杨义堂的作品,展示的是中国文坛的齐鲁风、山东派、中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