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车1块钱,校车把学生送到家门口,我们家长放心,没有后顾之忧!”在山东省邹城市峄山镇中参村村民王英帅家中,民情书记李帅正在认真倾听其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山东省邹城市将扎实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作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夯实城乡学校硬件建设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展城乡教师交流互动,不断加强现代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入探索城乡融合新机制并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山东省教育示范市、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区。
优化布局调整
建好学校“最美地标”
“2014年以来,我们累计投资3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教育工程120余处,增加学位4万余个。”邹城市政府副市长布方锋如数家珍。
在中心店镇付庄小学,伴随着悠扬的乐曲《采莲谣》,十几个孩子正在宽敞的舞蹈室里翩翩起舞。“2022年9月,孩子们搬进了崭新的教学楼,都高兴坏了。今年开学,我有幸进校和孩子们一起互动,真是变化太大了,一下子被惊艳到了!”付庄小学学生徐安素的妈妈说。
“中心店镇的付庄小学是去年的重点建设项目,市委市政府按照城区学校建设标准,配备了多功能教室和现代化教学设备。”邹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梁富华介绍。
近年来,邹城市加大优化布局调整,城区做“加法”,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实施“三个一批”工程扩增教育容量;在农村做“减法”,一镇一案,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优化整合“小散弱”学校27处,发挥规模办学效益。同时,大力推行“九年制”“十二年制”园区化办学,投资30亿元建设北城、铁西、孟子湖、太平、峄山、城前、石墙、郭里等8个教育园区,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有效聚集,“最美最有生命力的地标是学校”得到群众的公认。
夯实立教之本
用好师资“一盘活棋”
“我们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采取招引与盘活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邹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李月说。
健全编制管理机制;创新交流直聘方式,引导优秀教师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优质校向薄弱校流动;建立编制周转机制,为学校选人用人提供更广阔空间,一项项管用适用的举措在邹城市相继出台。
邹城市创新教师招聘办法,探索事业招考、直接面试、考察聘用、人才回引等多种形式。2014年以来,考选补充教师3500余名,引进研究生、公费师范生、“双一流”高校应届毕业生、师范类高校技能大赛获奖优秀学生等近300人。同时,打破“学段限制”,引导高中教师到初中段、小学段学校交流,引导农村初中教师到小学段学校交流,每年交流轮岗城乡教师800多人。11人被评为省教书育人楷模、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2300余人被评为市级以上名优教师、教学能手、优质课执教者。
深化综合治理
激活城乡“神经末梢”
“离家近,环境好,教学质量高,孩子在这里读书我们放心!”孙灿同学最初在县城上学,看到郭里中学的教学质量并不比城里差,父母把她转回了家门口的这所学校。这只是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缩影。
“打通城乡壁垒,着眼群众‘上好学’的愿望主动作为,逐步实现县域义务教育资源互融互通、教育教学提质增效,已经是大势所趋。”邹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梁富华说。
为逐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邹城市组织25处城区学校、46处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对子,以强领弱、以优扶弱,学校教育教学“协同并进,共同提升”,创建“百强乡镇中小学”38所。位于邹东革命老区的田黄镇中心小学,位置偏、底子薄,峄山路小学通过送教下乡、挂职锻炼、联合教研、同步课堂等多形式帮扶,学校综合排名跃居农村小学前列。
在此基础上,邹城市着力开展直播课堂、互动课堂、专递课堂和名师课堂“四个课堂”的常态化应用,实施“互联网+”教育共同体,名师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每个学生都享有高质量教育。“农村学生对话名师,随时随地提升赋能,一根网线激活了城乡教育的‘神经末梢’。”张庄镇中心小学刘广生高兴地说。
据邹城市进修学校副校长刘东波介绍,该市大力实施“三个课堂”创新应用,以“信息化”促进“均衡化”。全市中小学校千兆到学校、百兆到班,设施设备达到省办学条件标准,“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实现全覆盖,创建9所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1所国家中小学智慧教学云平台应用试点校。在2023年山东省教育装备博览会上,电厂小学获一等奖。
据了解,为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邹城市每年都要推出1-2项涉及教育的民生实事。2023年,实施“校车惠民”和“爱心午餐配送”两项教育惠民工程,校车送到家,午餐配上桌,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