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耕文化爱好者的坚守——访济宁高新区东贾村张书国
[日期:2020-12-11] 来源:中国大运河流域网 作者:中国大运河流域网 阅读:
5109 [字体:大 中 小]
第一次见到张书国,就迫不及待地想去参观他创办的农耕文化馆,因为像他这样有规模的农耕文化馆在全国还不怎么多见,第二次见到他是应他的邀请,终于如愿以偿。
张书国,济宁市高新区美术家协会主席,济宁市任城书协副主席,济宁市非物资文化遗产发展协会理事,非遗传承先进个人,他还是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东贾村的村主任。乡亲们都认可他这位文化人,文化人就办文化事,张书国办的这件文化事可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典范,他费尽心血创办了赧稼村农耕文化馆,真可谓济宁文化事业的一件盛事。
赧稼,赧,因羞愧而脸红,稼,稼穑,就是种庄稼,农耕收获。提起赧稼这个词,张书国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们村源远流长的历史。他说他的东贾村和西贾村、南贾村是连在一起的大村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从当地出土的文物考古发现,早在远古时代,这里的农业种植技术就相当先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五谷、果蔬种植久远而闻名。孔子的学生樊迟曾在此学习农耕。樊子迟姓樊名子迟,亦称樊迟,明代称“先贤樊子”,是孔子七十二贤中较有影响的一位。樊迟兴趣广泛,为孔门弟子的佼佼者,《论语》中多处有樊迟与孔子的对话,他除学道德、文章,还向孔子问“学稼”和“学为圃”。樊子为学习农耕知识,来到当时农耕技术先进的南贾村学稼(因樊子迟来学农耕,该村因而叫赧稼村,后改名南贾村)。《济宁直隶州志》卷二•兖志:在城南十里,名赧稼村,这便是现南贾村。樊迟在此居住数载,不耻下问,虚心向老农学习。由于勤奋学习,樊迟掌握了一整套农耕知识,并总结立书,进行推广。
张书国还说东贾村的老人们讲,上世纪40年代,南贾村就有99座庙,大部分都是隋、唐、五代时期修建的。但在文革时期遭到了严重破坏。这里有重视文化育人的传统,乡村学堂众多,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曾在1936年期间来到三贾小学教书一年多,培养了党的一批优秀干部。上世纪50、60年代,东贾的种植技术就叫响方圆百里,80年代初东贾人就笃信科学种植,塑料大棚种植在全国闻名,吸引了菏泽、徐州、枣庄、胶东和东北的菜贩们蜂拥而至。据说,寿光的塑料大棚种植技术,最早还是从东贾学去的。东贾人传承了先人的农稼技术,靠自己的吃苦耐劳和不断创新,人们的生活幸福美满。丰厚的传统文化的资源,为张书国的农耕文化馆的创办提供了难得的条件。
张书国的赧稼村农耕文化馆坐落在南贾村旁,200亩大片菜地和果园的中央,他说还要围绕着文化馆周围建设研学游采摘园。这里处于济宁东外环西首,光府河东岸,济邹路以北,孟子大道南临,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他的赧稼村农耕文化馆真的让我们打开了眼界。打开文化馆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是朴拙、厚重、挟裹着泥土味浓浓的文化气息,满眼的古石碑、出土文物、老物件的有序陈列。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的高大宽敞的展馆里,摆放了传统农业生产耕、种、收所常用的一些农器具,铧犁、耙、镢头、锄头、铁锨、镰刀、耧、打铁用的砧子、风箱、打麦场上的木杈、木锨,木制轱辘的马车、独轮车、马灯、油灯,老式的条几、桌椅等,种类齐全,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还有在他村内出土的一些春秋与汉代的石碑和画像石,完好的秦砖,陶器、瓷器、破碎的瓦罐、瓷片等,具有很高的考古、收藏、观赏价值。同时展览着利用本村的资源,制作的一些传统手工艺制品。
细听着张书国如数家珍的讲解,俯身端详残碣断碑斑驳凝滞的记忆,秦砖图案上蛰伏千年的沉默,老旧的农耕日用器具的破损的坚守,恍若进入了时光的深处,历史的烟尘仍未散尽,旧日光在炊烟袅袅里告别田畴无奈地叹息,让我们已然感觉到了像丢失去什么宝贝似的忧虑和危机感,好在眼前这一件件的实物陈列,浸润了张书国的心血汗水的执着付出和他的一直努力保存下来的硕果,让我们在由衷敬佩他的同时感到了足够多的欣慰。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传统农耕大国,我们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生活着的广大的乡村,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多数的村庄,或者拥有凄美的传说、催人泪下的故事,或者出现过古代近代的名人,或者保留下来古代的建筑、遗址,或者有出土的文物,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东西不是被破坏了就是消亡得无影无踪,等到有的人回过神来想找寻并保留下来,已为时已晚,这些东西只能残留在上几代人的记忆里,下一代下几代人呢,他们的记忆里还有这些东西吗?
记得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过,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可是乡愁呢?具有浓郁气息的乡村传统文化,是祖祖辈辈农村人曾经的精神支柱,心灵家园,如今,这些遗产消失了,年轻一代的农家子弟无法再对这些传统农耕文化产生亲和力,归依感,他们生命存在的根基是极易发生动摇的。
当问及创办赧稼村农耕文化馆的初衷时,张书国告诉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群中的多数青年人外出求学或打工,很多人对于家乡的文化遗产或民俗活动一知半解,信息化的冲击使得传统农耕文化逐渐消退,城市化进程中的合村并居,新兴社区的建设,带来了村民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原来屋搭山地连边,门对门,户挨户守望相助的邻居们分散居住了,我们的三贾村的原址在哪里,以后可能就找不到了,尤其是后代子孙。我们赧稼村历史悠久,陆陆续续地出土了许多的文物,如石头、木器、陶器。把它们集中收藏起来加以保护,让子孙后代知道这些东西,知道这里还有个赧稼村并能传承下去,世世代代记住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东西,当时是怎么样的一个生活状态,不能忘了本丢了根。新建了社区,乡亲们都住上楼了,上了楼以后还能进到这么一个场馆里,这个场馆的陈列让他们不会忘记一个共同生活过的村庄。
在谈到以后怎么打算时,张书国扶了扶眼镜,儒雅的他文气十足,两眼显得更有神采,信心满满地说:再挖掘已知的和未知的一些文化遗产,保护好发展好,让子孙后代进一步领略我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魅力,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当然,乡村文化的振兴不仅仅在这一个方面。
文化是属于大众的,更是属于像张书国这样有心劲有眼光付出大量心血汗水富有情怀的人。高大宽敞的赧稼村农耕文化馆赫然屹立在东贾村新建社区的不远处,古老的文化魅力与乡村振兴的现代气息相交融,新时代奋进的铿锵步履热切呼唤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雄浑乐章,张书国走在了前头,迈出可喜的一大步,我们为他的抉择和努力的结果感到庆幸,在感到由衷欣慰的同时,深情祝福他和他的赧稼村农耕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