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 >> 河北省(冀) >> 文章内容

河北衡水武强年画博物馆:全国首家年画博物馆 民俗生活大观园

[日期:2023-12-14]   来源:河北日报 燕赵都市报 北京旅游网  作者:   阅读: 17292 [字体: ]


“色又鲜,纸又白,年画打从武强来……”流传乡野的民谣,唱出了武强这座千年古县的魅力。想看年画,建于1985年的全国第一家年画专题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是首选。近日,记者走进这处古朴院落,倾听武强年画背后的传奇故事。

武强年画博物馆坐落在河北衡水市武强县城,既是年画艺术之乡的象征,又是展示、研究农耕文化的艺术殿堂。该馆占地总面积25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10000余件。现有5个展厅和一个仿古年画作坊,使历代流传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这一古老工艺得以很好地保护和传承。陈列共分六部分:年画的源流与发展;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具有革命传统的近、现代武强年画;目前年画发展的新格局;各地年画呈异彩;传统工艺作坊。整个陈列新颖别致,既富有新的时代气息,又有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有较强的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既是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场所,又是保护、传承和弘扬民间艺术的前哨阵地。

武强年画博物馆的建立,不仅是对武强年画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对中国传统年画艺术的弘扬。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年画作品和相关文献资料,为研究年画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参考。同时,博物馆还开展各种形式的展览和活动,向公众普及年画知识、推广年画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年画。通过这种方式,博物馆将年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让年画这种艺术形式得到了更广泛地传播和推广。


民俗生活的大观园

“武强年画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是适应中国传统习俗而产生的民间乡土艺术。”伴随着讲解员刘秋君的娓娓讲述,记者步入博物馆第一展厅,头顶上方便是武强年画代表作品《六子游戏图》。这幅图采用六子连体、两两争头的构图形式,娃娃的头部和臀部相互借用,形成了六个可爱的胖娃娃。刘秋君还教给记者一个小窍门,看娃娃身上的肚兜,三件蓝色、三件绿色,由此便容易分辨出“六子”了。

与杨柳青的精妙、桃花坞的婉约不同,诞生于华北腹地的武强年画,更多了一些北方的粗犷和豪放,不拘细节,极富民间生活情趣。

博物馆第二展厅复原了一处北方传统院落。门画、窗画、灯画等各式年画,装点着老百姓的节日生活。“贴年画也有不少讲究,不同寓意的年画,要张贴在家里的不同地方。”刘秋君边说边带着记者推门入室。

只见堂屋正中悬挂着中堂画《连年有余》,以莲花和怀抱鲤鱼的胖娃娃象征生活富足。东屋为上房,是长辈的房间,以《耄耋富贵》祝福老人吉祥长寿。西屋则是晚辈的房间,《天仙送子》寓意早生贵子、人丁兴旺。

在博物馆里记者发现,从天到地,从古至今,从幻想到现实,武强年画题材可谓丰富多彩,神话人物、戏曲故事、农事耕作、典故趣闻、山水花鸟等无所不包,堪称“农耕社会民间艺术的百科全书”。

记者在展厅里看到,抗战题材年画《保卫边区》以传统年画“武门神”的形式创作,展现了保家卫国的革命情怀;20世纪80年代新年画《农民乐园》,描绘了农村文化站里“唱歌习舞学科技,琴棋书画样样有”的幸福场景;北京冬奥题材年画《激情冬奥 友谊相约》,以字画结合的形式,展现了冰雪健儿的飒爽英姿……这些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生活新气象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镇馆之宝:清代武强年画古版《三鱼争月》

“这就是20年前发现的那批年画古版吧。”在第四展厅一角,玻璃展柜内一摞摞年画古版吸引了记者的视线。

2003年10月11日,从武强县旧城村贾家老宅的屋顶上,冯骥才、薄松年等专家冒雨抢救出年画古版150余块,年代在清中晚期至民国初年,其中就包括镇馆之宝《三鱼争月》古版。像这样成批发现大量清代中晚期年画古版,当时在国内尚属首次,媒体争相报道,令人至今印象深刻。

博物馆镇馆之宝清代武强年画古版《三鱼争月》,长30厘米宽45厘米。因三鱼用足力气摇尾翻身跃出水面,掀起拍天巨浪去争夺上方那一轮浩然升起的明月,故名“三鱼争月”。

据博物馆原馆长王玉鹏介绍,因“月”与“跃”同音,故三鱼争月又意为“三鱼争跃”。典故有云:“鲤鱼跳龙门”,意即鲤鱼跳过龙门就变成龙了。此图意在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争取美好的生活。

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这幅图是2003年从武强县旧城村贾振邦家老宅屋顶上挖掘出来的。当年,中国民协在武强县进行一个非常大的年画古版发掘行动。房屋主人贾振邦说,贾家从事年画印制及销售已有六代,作品远销陕西、山西河北一带。他展示了当年祖辈分家时的契约。在这张咸丰年间的分家文书上,明明白白地写着贾家有画版520块。贾振邦的曾祖分得200余块。这些画版到了贾振邦父亲的手里后,历经战乱、洪水等,但老人一直将其视为命根子,严加保护,最后把所有的画版置于房顶的瓦片与苇箔之间,并立下遗嘱:只准使用,不准变卖。

冯骥才曾为此事来过武强两次。在与贾振邦等人见面时冯骥才说,密藏的这些老版子,只有进了博物馆,才算了却了你们先祖的一桩心愿。最终,有关部门对这座老房子内的藏品进行了挖掘保护。

探寻传统艺术的魅力

绘、刻、印、裱,是武强年画制作的四大工序。在武强年画技艺展示厅,“80后”年画艺人徐晓毅手执刻刀和木槌,正在灯下精心雕刻一块《道德经》题材画版。

徐晓毅是武强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马习钦的徒弟,从2002年拜师学艺至今,他除了在馆里展示刻版技艺外,还时常受邀到大中专院校进行授课。“我打心眼里喜欢这门手艺。年画制作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让这门古老的技艺能够传承久远、发扬光大。”徐晓毅说。


据了解,博物馆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到年画的制作和创作中。你可以参观年画制作的工艺展示,了解年画的制作过程和技艺特点。在工艺展示中,工艺人员会向你展示制作年画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和材料,讲解年画的绘画技巧和传统工艺。你可以近距离观察到年画的绘制过程,了解每一道工序的细节和要点。通过参观工艺展示,你可以更好地了解年画的制作技术和历史传承。

在年画艺人康晶指导下,记者现场体验了武强年画的印刷过程。一张经典的《六子游戏图》,在记者手中被套印上了最后的蓝色。这看似简单的工序,实际上需要千百次的练习,才能精准地印制完成。

“武强县是中国木版年画艺术之乡,挖掘、传承、研究、发展好武强年画,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武强年画博物馆馆长李丽表示,年画中有故事、有灵魂,小小一张年画,可以讲出大道理、反映大民生。

历史悠久的武强年画,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李丽介绍,博物馆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娃娃闹元宵”等民俗活动,并与河北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高校合作,先后培养年画专业人才1000余名。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馆校共建方式,将博物馆作为学生美育和感受非遗之美的第二课堂。出版年画研究专著,拍摄年画题材动漫,开发年画书签、办公用品等文创产品,让古老的年画“活”起来,为广大游客留下“年画之旅”的美好回忆。

李景玮是武强年画博物馆的研学导师,负责策划开展小讲解员培训、非遗文化体验等活动。“近年来,博物馆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李景玮介绍,为做好研学文章,他们开设了“神奇的武强年画”和“武强木版年画——生肖纹样”两门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年画学习民俗文化,提升艺术审美能力。

采访临近结束,李景玮从手机上找出2023年中秋节当地幼儿园师生来馆活动的照片,让记者翻看。皎洁的月光下,孩子们身穿汉服,听年画故事,猜年画灯谜,脸上溢出甜甜的笑。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便在此刻悄悄埋下。也许有一天,它会生根发芽,从孩子们心底绽放出灿烂的花……


转自: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北京旅游网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