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燕文化考古研究中心成立活动暨首届京津冀考古论坛举办,该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推进京津冀三地历史考古研究和文化事业的协同发展。同时,燕文化考古研究中心标识正式对外启用。
图片来自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官微
该中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8家单位合作共建。著名考古学家、北京联合大学校长雷兴山教授担任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他表示,中心将以建设考古学文化研究中心、全国高校考古实习基地、新型考古学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心为目标,积极践行“大考古”理念,推动京津冀地区文化协同发展。
燕文化考古研究中心标识正式对外启用。标识图案主体轮廓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燕文化标志性器物燕式鬲,突出了典型的燕文化元素特征。陶鬲上的符号则取材于2021年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M1902出土青铜提梁卣中的铭文“匽”,即“燕”的通假字,不仅从字面意义点明了本中心的核心研究课题,也蕴含着铭文所代表的深刻历史意义——是西周初年召公建造燕侯都城及燕文化起源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图案标准色提取自典型器物红陶鬲的真实底色。将陶鬲的形态、颜色和青铜器铭文符号等设计要素相结合,保持了古朴稚拙的文化韵味,象征着以琉璃河考古基地为中心的燕文化研究中心将在挖掘燕文化厚重历史、推动京津冀区域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以“文化一脉”为主题的首届京津冀考古论坛旨在共享三地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最新成果,共同阐释燕赵历史文化渊源与脉络,来自京津冀三地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近20位专家学者围绕燕文化、大运河和长城考古展开了学术交流。
转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