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城乡 >> 文章内容

船帮与船工

[日期:2020-09-08]   来源:中国大运河流域网  作者:中国大运河流域网   阅读: 3668 [字体: ]
 

海船一般按地区一帮帮行走,少则数十条,多则百多条,所以史书上常记“帆樯御尾,绵亘数里”,这就是漕运时的船帮。船帮内部有严格的组织编制以便于押运管理,也便于过闸以及航行时的相互照应。

明代漕粮,基本上实行官运(即军运);清代漕粮则有官运、民

运两种。官运、民运,均按行政区省、府、州分帮转运。漕粮运输,

称作官运;白粮运输,系由地方府、州雇觅民船承运,称作民运。漕

粮,是“天庾正供”,给国家仓廪的粮食;白粮,供宫廷、京官廪俸之用的粮食,因输送的是白熟梗糯米而得名。漕粮、白粮船艘按省、府、州及程限,分三进(三批)转运。首进为江北大河等帮;二进为

江南苏、松、宁等帮:三进为江西、浙江、湖广等帮。民运白粮船艘计分苏仓帮、嘉兴帮、湖州帮、松江帮、常州帮五帮。

军运的漕运把总之下,就是漕帮。帮是漕船运输编队,每帮设有领帮官员。每帮多少船只无统一规定,据万历九年(1581年)题准的“淮、浙江、南京、江北等总,有将一卫分两三帮者”和当时各卫所拥有漕船数量计算,每帮多者船百余艘,少者20余艘。万历时曾任通州坐粮厅郎中的周之翰说:“山(东)、遮(洋)二总,其帮犹小,江南之帮大者,船以百计,粮以三四万石计,小者亦不减半。”由此可知,山东军运船帮一帮船只的数量不多。

旧时,山东运河沿岸大多将船工称作“船滑子”,因为他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身上带有一些市井的油滑。这些“船滑子”常年水上漂泊,与风浪搏击,还要经常处理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常此以往便使他们身上有了鲜明的行业烙印。他们深知水上行船不容易,因此在雇船工时显得尤为慎重,常常煞费苦心。对船主来说,找到合适的船工非常重要。台儿庄一带船家把雇船工称为“找伙计”。在那儿流传的一则《吃面条》的传说,就很有代表性:船主需要一名上船帮忙的伙计,找到后并不急于决定是否留用,而是将伙计带到饭店吃面条。虽然只是两个人,东家却要了3大碗面条。待新请的伙计刚刚动筷时,船主会乘其不备,从放在一边的碗里夹起半碗面条,迅速往伙计的碗里放去。这时,伙计若任凭船主将面条放进自己碗里,船主便会起身离去,这样的伙计不能让人满意;如果那伙计反应灵敏,见船主夹面条过来,二话不说,迅速伸筷儿,将船主夹来的面条当空一架,然后放入碗里,那么在吃完面条后,船主就带伙计上船。因为在船主看来,只有具备灵活的头脑、敏捷的身手、快速的反应能力的人,才能在大风大浪的危急时刻临危不乱、应付自如。“吃面条”,其实是船主请伙计的一次考试。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