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年间,江苏沛县有个廪生李书印,不满清政府统治,认为自己与唐朝皇帝李世民同族,他仰慕李世民,憧憬着建立一个类似贞观大唐的繁荣社会。因继李氏大唐王朝之后,历史上又出现了个后唐,于是,他给自己妄想建立的王朝起名为“三唐”,意思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唐朝”。
根据对邹(县)、滕(县)、沛(县)、鱼台、济宁五县调查,清朝末期,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江苏丰沛一带有个英雄好汉杨七带领五百多名壮士攻进丰县城,杀了县令,开仓放粮,被数十倍的清兵围剿。杨七不得不转战到山东郯城、兰山地区。
杨七带人马走了,家族和亲戚受到了株连。其中一家亲戚是沛县儿女亲家李书印(杨七的女儿是李的长子李厚坤之妻)。亲家李书印是清末岁科两试一等头名癝生,资历较深,享受官府癝米等待遇。因杨七造反革去李书印癝生功名。那时功名被革,便无俸禄。李书印不能在家栖身,就到山东鱼台县南阳、独山湖的马闸、独山教学谋生。他在教书的两三年里,阅读了许多经典书籍,新唐书、旧唐书,特别是《贞观政要》对他的启发颇大。对先祖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崇拜得五体投地。更是欣赏唐太宗及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常以隋朝灭亡为鉴,“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俭以息人”,使“百姓安乐”,注意休养生息的主张。对大唐兴国,小国仰慕、连年朝贡、甚为振奋;对满清政府对内压迫,对外丧权辱国,实感耻辱。他希望农民能过上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有地种、个个有活干、男耕女织的生活。他还仰慕尧舜时代的大同生活。时刻揣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念头,暗地里立下了“眉毛里挽疙瘩重开宇宙,眼睛内起补丁再整乾坤”的志向,憧憬着“人人平等,个个自由,共同劳动,共同享受,世人皆兄弟”的社会。他编写了一部教材《大舜传九章》。以此书育人,选拔人才,实现理想。这个社会叫什么名字呢?因李书印是李世民的后裔,即继李家大唐之后,又有个后唐,今建个类贞观大唐的社会,故定名为“三唐道教”。李书印也更名为李复印。他的这一整套想法与构思是否合乎时宜,他还拿不准,故在学生放假期间,化装为算命先生,赶赴郯城、兰山和下邳一带,找亲翁杨七商量,在江苏邳州找到杨七。因杨七五绺长髯,活像个美髯公,外号“黑胡子杨七”。两人见面分外亲热。杨七还感叹地说:“听说你受到我的牵累,革去功名,前途无望,当一位穷教书匠了,实感愧疚不安呀!”李复印看到亲家那种不安的样子,也不安地说:“亲家您怎么这样说,清朝官府说我不但不制止你造反,反而怂恿你造反,才革了我的功名,不拿我下狱,就是大面子了。”李复印又把自己的目标、宗旨和打算,给杨七讲了一个通宵。杨七完全赞同,并说:“你选择安营扎寨的风水宝地,有了地盘,培育成文武人才,再招兵买马,到那时我一定率师前往,共同起事,驱除鞑虏,还我山河。”他滔滔不绝地说着支持亲家的话。李复印高兴得频频点头。
杨七最后下定决心对亲家说“按亲家的目标和宗旨,将优秀人物收为‘三唐弟子’。你先带走一批金银,作兴业之资,尔后再派人来取。我在此筹备金银,你在那里安营扎寨,以作起事的大本营,但可要秘密联络,不可暴露。”李复印坚定地说:“你我意决,你今是公开的,我是暗地里,你武我文,文武合璧,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李复印在邳州待了几天,亲家俩讲了几天,一切谈好了,便返回教学的独山村。来到独山湖北岸、桃花山下,他命送他的两位壮士把货物搬到小船上,并嘱咐他们说:“你们两人就不到湖里了,回去给杨首领说,送到了独山湖,他就明白了。”
李复印回到独山岛上,据说他把带来的金银全部藏到独山朝阳洞里。还传说他在藏银时得到一部奇书,学成可坐席腾云骑上井绳可上天;吟动咒语有缩地之能,借土遁之功;按书中所练,刀枪不入,杀敌如割青草。
清朝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初,李复印离开独山赴湖东北,观山川,察地形,寻营盘。他走遍凫山山脉西端,来到邹、滕、鱼三县接壤处——古沟村(今微山县两城乡古沟村)。
古沟村南有独山湖,北边是狭长的山地,东西是凫山,地处山套中。东凫山南北二峰,南峰今名凤凰山,古称画卦山、承匡山、承注山,山下有伏羲陵,陵上有庙,庙后有圣母池泉,甘泉亘古常流;北峰名为玉皇顶,顶上有玉皇庙,西山脚下也有甘泉常流。西凫山山峰叠起,山势险峻,南北二十余里。在李复印看来是问鼎建业之福地、难寻之山岳。特别是南有伏羲庙,北是战国匡城八大诸侯相会处。李是个神秘人物,也看中了这个神秘的地方。遂决意在此安营扎寨,干番事业。
李复印崇拜舜帝设九卿,他也有九个贴身弟子(真实姓名无从查考,据传说当时称大弟子、二弟子……),有的是生员,有的是童生。李复印虽无盖世之才,但有匡国之心,精通经史,知识渊博,善于著书立说。因此,都想跟先生学习,以待出人头地。弟子们在老师的思想熏陶下,也绝仕途之念,与先生在古沟村住下,愿跟着干番事业。
李复印在古沟村购地百余亩,分别在村北和玉皇顶山西、甘泉旁建练武习文的平房和楼房。经过多半年的施工,百余间房屋和一座二层石头楼房建成,规模、形状类似一座学校。
古沟村属鱼台县,村北三四里就是邹、鱼二县界碑;玉皇顶东侧是滕县地。李复印九弟子三人一个县,就近串联,对外宣称是“三唐道教,招收道徒,不分贫富,男女皆收,自食其力,习文练武,自保自家,不脱俗,也不问世事。”开始招收来的仅是徒弟,不是三唐弟子,真正成为三唐弟子还必须经过培养,达到真正信仰三唐目标和宗旨时,才能对天盟誓,正式加入三唐,称“在三唐”,是三唐弟子。入三唐道教者,其初审查严格,必须经九弟子亲眼过目,逐一把关,从年龄、身体、志向等方面考察,明着盘问,暗着试探,核心的问题是对清王朝的社会满意与否,有没有灭清驱虏的决心,只有经 考察立誓永不叛唐的合格者,才能成为三唐道教的真正教徒,不过这些都是秘密进行的。
这年下半年,在古沟村北建成的所谓学校,实际上是城堡山寨,是练武校场。寨区南为广阔平坦练武、比武区;北为住房。玉皇顶山西侧为东寨为习文馆,离西山寨有三四里路,堂楼三间两层,青石到顶,非常壮观,坐北朝南,背靠青山,怀抱盆地。登楼西望,古沟村和西山寨,尽收眼底。楼房前散落的配房,也是青石砌垒,周围顺坡建成垣墙。甘泉就在楼后东北角上,亘古流水潺潺。
是年底,经审查加入三唐道教者百余人,习文者二十八人(其中女青年八人),其余练武。
新春佳节期间,三唐在附近三县购买土地六七百亩,有麦田也有春地,请老农当老师,并购买了农具车辆,饲养了牛马驴骡。春耕开始时,人人劳动,个个生产。参加三唐的百姓越来越多。后来千亩土地难以养活三唐教徒,李复印在济宁州开办了商号,一来选拔人才;二来探听官府动静;三是所得利润贴补三唐费用。
次年春,杨七派人送一批金银珠宝,李复印以保道教名义购买了大刀长矛、火枪火铳,还有少量的洋枪土炮,并在东寨堂楼前架起碾盘,放上碾磙子,自制黑色火药。同时,还拿出一部分资金助贫解危。凡三唐弟子申报本村或亲戚有灾难者,即可助济,不要利息,不能施舍,两年内还清,颇受百姓拥护和爱戴。一提三唐道长李复印都肃然起敬,就连兖沂曹济道(驻济宁州),济宁直隶州和邹、滕、鱼县衙门也深知三唐道教是一处与世无争、修身养性、习文练武、自保身家的“无量佛”“善哉,善哉!”
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唐建设基本结束,除东西山寨外,为保教防匪,还在周围村庄、山峰要道、关隘道旁,建设报警楼、瞭望台和石屋内堡。参加三唐的道徒也逐渐多起来,除微山湖西的童生和武艺高强者外,大部分书古沟、陈庄、大辛庄、朝阳、王屈、东西寨里和房头村人。大都是些血气方刚的男青年,也有少量武术精湛的中年人。道徒已有三百余人,其中“在三唐”而称弟子者二百余人。凡是三唐弟子,皆是头扎青布巾,脚穿黄香鞋,身穿黄道袍,腰系黄色带,具有仙风道骨侠士之风。道徒却是穿青挂皂,足蹬高靿白底青布靴。一年两单一棉,按时配发。
李复印按照规定目标和宗旨,除加强与杨七联系外,认真治理三唐大寨。组织安排弟子与徒弟的习文练武:练气功、学驾云、读经书、学韬略、搞经商、搞联络,各司其职,皆由九弟子分别管理。
李复印以讲学为主,以《大舜传九章》为主要内容,兼学其他书籍。他讲九章,说:“尧帝为君,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存心于天下,加志与穷民。如民饥,曰我饥,如民寒,曰我寒,民有罪,曰我陷之也。为此,百姓戴之如日月,亲之如父母。仁昭而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欢,不罚而民治。天灾于民帝使羿射天;有水灾,帝问群臣举鲧治水。帝之子丹不肖,乃求贤者舜而代己,寿终一百九十八岁。
“舜帝即位,命大禹等为九官,各司其职舜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立诽谤之木,恭己无为。弹五弦琴,歌南风之诗,舜以乐教天下。舜子商均不肖,帝荐大禹于天下,使之代己位。在位六十一年,寿终一百一十岁······“
李复印仰慕尧舜时生活,梦想实现尧舜社会,为三唐成员灌输尧舜精神,以达到目标,实现宗旨。他还教诲弟子们为实现三唐不怕牺牲一切,视死如归,勇往直前;保守秘密,遵守教规,违者自决。据传说,当时“在三唐”者,如喝迷魂汤,一切遵照三唐旨意办事,没有丝毫折扣。整个三唐大寨习文练武,热闹非凡。当时,山外兵荒马乱,烽火四起,而三唐大寨里却书声朗朗,练武吆喝声和刀枪碰击声,阵阵不断,是一个歌舞升平的“世外桃源”。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李复印在山寨讲学练武已五年,文武弟子对三唐目标和宗旨奉若神明,大家盼望三唐那一天的到来。李复印为组织起事的统帅部大本营,量才施用,采用提名委任制,召开九弟子议事会议(据传说九弟子为三唐九官,袭舜帝九官制),议定加古沟村人秦延佑为元帅衔、房头村人屈延秀军师衔、陈庄村人陈天会为大本营御林总管,其他文武弟子也分别作了委任。李复印自称三唐道长,一切都秘密进行。但是,内部是守口如瓶,可制造火药一事不知怎么泄露了。房头乡董屈元阁知道三唐制造火药,便驾小舟过湖到鱼台县衙告密。屈元阁为什么恨三唐呢?主要原因是三唐买地出价过高,夺了他的买卖,故怀恨在心,时刻想抓三唐的把柄。一天,他从古沟亲戚那里得知三唐东寨制造火药,如获珍宝 ,认为报仇雪恨的时候到了,遂赴鱼台县衙添油加醋地述说三唐有不轨行为。鱼台知县听后也迷惑不解,亲到济宁禀告给知州丁兆德。丁知州从上任知州那里得知凫山西麓有个伏羲庙,庙北古沟村有个三唐道教,很守规矩,百姓爱戴。制造火药何用?即派员到三唐密查,得知李复印在山中,传经讲道,习文练武,状体为本,无聚众为匪之迹,也无邪教之嫌。至于火药一事,系因防匪购买了几个火铳,旨在镇山。丁兆德还得知李道长是个有才学的癝生,因受亲戚株连革去功名,无奈讲学传教,以了终生。故未再加过问,只禀告驻济宁的兖沂曹济道道台孔令才。据说孔令才是滕县城西人,他早有耳闻,并不知道详情,今听知州禀告,也未深究其事。
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杨七在海州遭两江清兵连续围剿,被打的溃不成军,一千多人马几乎覆没,便带二百多名骨干,几经周折,进入山东。是年底秘密来到独山湖畔,与李复印会师。会师后,李复印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杨七所带弟子是忠于“三唐”的,几年东打西冲有带兵打仗的经验;担心的是起事条件尚未成熟,他们来到三唐大寨怕耐不住性子,一怕暴露,二怕闹出事来。李道长把他的想法和担心告诉了杨七,“黑胡子杨七”也觉得很有道理,遂商定拿出半年时间培训。李复印教导习文,杨七教导练武,双管齐下,训练军队,待机起事。先攻打县城,由小到大逐渐发展。
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过了春节,李、杨二人各司其事,一切都很安定。因人马增多,开始派出岗哨,对外宣传防匪防盗,保一方平安。可是,房头乡董屈元阁认为其中必有奥妙,三唐人马增加,总觉势头不对,好像要发生什么事情似的。他心里不安,告诉家人多个心眼,又急忙赴鱼台县衙把三唐的变化告诉了知县。知县听后也觉得奇怪,急忙赴济宁报告给知州李诠。李诠感觉事关重大,上报道台孔令才。最后决定由鱼台知县密查,如有不轨,立即上报,切切莫误。
二月下旬,屈元阁上告三唐之事被李、杨二人得知,都义愤填膺。李对杨说:“我在此八年间,鱼、邹、滕三县四邻乡社对三唐都很好,大家都护着几分,而唯独房头乡董处处为难,贼头贼脑地盯着三唐,长此下去是要出事的。”杨七怒不可遏地说:“既知此人危害在当前,我建议道长及早处决他!”两人遂决定三月初一,把红旗插上房头北阁门,活捉屈元阁,处决此人祭旗起事。
三月初一,早晨,李复印和杨七带领三唐一百余名弟子,扛着大旗,来到房头寨北阁外,没经过多大拼杀就进了阁门,很快在被窝内把屈元阁拉了出来,经过李、杨二人审讯,全都交代了两次告官的经过,以及州道派员密查的情况。李、杨随即派弟子收缴乡公所一切财务,把屈元阁驾到小船上,送到独山湖里,砍头祭旗。
匆忙起事考虑不周,一失足成千古恨。小船离岸半里多路,屈元阁伺机纵身跳入湖中,因他在水中有老牛大憋气的本领,潜在水底一口气能游百余丈远,弟子们都呆若木鸡,怎么找,怎么看,也没有见影。他们急忙回来,报告给道长。李、杨一听,不约而同的说:大事不好!下令撤回山寨,立刻商量应对将要发生的事情。
据说屈元阁是个有名的水中鱼,他在水中潜入湖底,一口气可行百余丈,在水面还看不出有水花,三唐弟子并不知晓这些特别习性。阳春三月湖水中无有障碍,他换了几口气就游上岸,到了古井村。在亲戚的帮助下,换了衣衫,即赴鱼台县衙。说来也巧,他走到东单西头、桃花山下,恰巧碰上鱼台知县来东单村处理女尸一案,并借机对三唐进行密查,恰遇屈元阁,屈元阁失魂落魄的样子把县官吓了一跳,连忙询问根由,屈一五一十地报告刚才发生的一切。这时,知县十分惊慌,连忙吩咐随从立刻返回县衙,做好围剿三唐的准备。他又和屈元阁快马飞奔济宁城(据说,后来老百姓对李复印打房头还编成了顺口溜:“李复印,好大胆,带着杨七造了反,三月初一打房头,红旗插到北阁间”)。
济宁知州李诠立刻带鱼台知县到道台衙门,报告三唐事发,马上要攻打县城。道台孔令才急写书信上禀山东巡抚,然后命鱼台知县即刻回衙,调集水师兵勇千人、大船百只、小船五十只。于三月初二早晨,封住独山湖北岸,不准从湖上溜走一人。又命李诠与千总率步骑兵一千人,顺运河东堤南下,至两城从西向东包抄前进,知县、知州领命而去。又遣使持饬令分别命邹县知县带兵千人从王屈、朝阳、爷娘庙一带由东、北两面包抄;滕县知县带兵马千人从独山湖东岸及玉皇顶东边向西包抄,并多带洋枪、火炮,均在三月初二日卯时发起围攻。孔令才布置停当,即带骑兵亲临战场指挥。并下了一道严令说:“只准成功,不准失败,哪方出事,严惩不贷。”这就是鲁南道台的全部部署;这就是清朝地方政府和清兵的最后挣扎;这就是三唐五百多名弟子生死存亡的前夜。
李复印和杨七回到山寨,立刻召集元帅、军师九弟子等商议。一致认为屈元阁的逃跑将会带来一场恶战,只有破釜沉舟,决一死战,捍卫三唐。遂决定杨七和元帅秦廷佑镇守西寨,李复印与军师屈延秀镇守东寨。并在山路关隘派弟子把守,再派远近岗哨和暗探,及时掌握清兵的虚实和动向。九弟子为各路人马的具体指挥,厉兵秣马,准备与官兵血战一场。
三月初一夜晚,山寨中一片准备厮杀的景象,数十尊火炮安装停当,寨墙上架起火铳,摆满礌石。守卫路卡关隘的弟子也是火枪装上药、洋枪弹上膛,利箭上弦、钢刀出鞘,严阵以待。所有弟子都立誓与“三唐”共存亡。
三月初二黎明,三唐大寨周围的山峰上,黑压压地攀登着清兵。警报点火,探马飞报,关隘路卡枪声四起。弟子们怀着满腔怒火,凭着险要地理位置,与清兵厮杀,杀得清兵尸体遍野。孔令才和李诠恼羞成怒,下令发炮,关隘、路卡被炸开了,三唐弟子炸死炸伤颇多。清兵蜂拥而至,三唐弟子终因寡不敌众,退回山寨。清兵分别包围东西山寨。
清兵首先围攻山寨,兵到寨下时被突然爆发的杀声震住了,顷刻间,火炮、火铳、火枪和洋枪齐发,数十名清兵倒下。清兵越聚越多,里三重外三重。孔令才依仗兵多势重,再次组织爬墙攻击,又被三唐弟子大刀、长矛连砍加刺打了下去。正在这时,几发炮弹落在东寨墙上,炸死数名弟子,寨墙也被炸开一个大豁口子。清兵越来越多,弟子越来越少,在硝烟中三唐弟子越战越勇,杀得红了眼······
西山寨,也是木质寨门,石头寨墙,也终因抵不住清兵的炮火攻击,寨墙被炸倒,杨七和秦廷佑率领弟子与清兵展开肉搏战,弹火殷红,硝烟弥漫,杀声震天,整个山寨在烟火浓雾中颤抖着······
清兵与三唐弟子是十比一,每个三唐弟子要对付十个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清兵,实为力量悬殊的战斗。但是三唐弟子毫无惧色,不论是武的还是文的,都冲上去了;能用得上的兵器都操在手中,没有指挥也没有命令,哪里有清兵,哪里就是战场。
两个山寨的巷战进入白热化,清兵像灰色的人浪,一层一层地滚人上来。冲啊!杀啊!喊声响彻昏暗的天空。东寨堂楼被清兵团团围住,李复印和在楼中的男女弟子,为不落清兵之手,由军师屈延秀点燃了火药,焚楼殉难。
西山寨党的房屋也毁于一炬,三唐弟子们仍然是从燃烧的房舍中、从残墙断臂中、从墙壁夹道的旮旯里,飞身跃起,冲向清兵。硝烟把每个弟子都涂成了黑脸,在烟火的照耀下,只剩下一双双充满血丝的眼睛还在愤怒地发着光。男子汉的怒吼变成沙哑的呼叫;巾帼英雄挽上头上的发辫,手握大刀······
两个山寨被清兵突破之后,剩下的三唐弟子,分别汇集在一起,排成背靠背的圆圈,展开最后的决战,高呼着誓死捍卫三唐的口号······最后仅剩下身负重伤的三唐弟子二百余人,他们已经精疲力竭了。在孔令才和李诠眼里已是到手的羔羊,命清兵蜂拥而上,最后除杨七等少数几人下落不明,剩下的三唐弟子全部被俘。
孔令才和李诠就地刑讯被俘的三唐弟子。按照官府要求,在刑讯每个三堂弟子时,只要说一声“我不在三唐”,就可以当众释放。被俘的三唐弟子在家属和亲朋的劝说下,不少人答应在刑讯时说:“我不在三唐。”但是具有生为人杰、死作鬼雄精神的三唐弟子,人人皆说:“在三唐。”宁可玉碎,不作瓦全。他们鲜红的热血流进独山湖,尸骨埋在双凫山。孔令才、李诠命令清兵在村里抓来四五十个民夫,把三唐烈士的头颅以辫子为绳索,挑到滕县古村,然后分别送到鱼、邹、滕、兖和济宁城示众。孔、李等都得到清廷的嘉奖,自认为从此可以步步高升。事过半年多,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成功。同年十二月初,兖州,济宁及各县官吏们纷纷狼狈逃窜。是年底,清朝皇帝被迫宣告退位,结束了大清王朝近三百年的封建统治。
清朝的灭亡,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时代,转入中华民国时期。三唐弟子的在天之灵,也得到安慰。至今,微山县两城镇故沟村东三唐堂楼墙犹存,碾火药的碾盘尚在。
春去秋来,沧桑变革,如今凤凰山玉皇顶上已是人去寨空,只有伫立在山风中的寨墙还在向世人们述说着当年的鏖战和壮烈。“三唐”山寨楼墙犹存,“三唐”起事反清故事和打“三唐”的故事,仍在鲁西南地区广为传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