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旅 >> 文章内容

传统的湖上婚礼是啥样

[日期:2020-02-22]   来源:中国大运河流域网  作者:中国大运河流域网   阅读: 786 [字体: ]

在莺飞草长、天高气爽的春秋日,湖面泊一簇船,船间飘红旗彩帜,有“物子”高高挑起,有鞭炮热辣辣炸响,有乐声喧喧,有笑语盈盈,有载宾船穿梭往来,那就是渔家婚礼正在举行。

结婚是家庭中的三大喜事之一。生活在连家船上的渔家,都尽量办得体面,办得排场些。拿出多年积蓄,排一条新船,漆得锃明透亮,便为新房。请“全美人”把船里布置一番,舱壁贴了吉利画,《年年有余》、《麒麟送子》等等,挂了绣花舱帘,铺好新被新褥。边铺还要边唱喜歌:

一铺床,二铺被,鸳鸯斗枕拉一对。

两边撒上鸳鸯枕,当央撂上个大花被。

一铺金刚并五柱,五男二女七团圆。

状元的爹,状元的娘,……

接着,将象征幸福的麸子、象征早生贵子的红枣、象征生活富贵的钱币撒到床上,一边撒一边说着吉利话:“一把麸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爬那头喊他爹,爬这头喊她娘。”

“寅时不露光,卯时出太阳。”清晨四五点钟,扎挂得红红火火的迎亲船,便驶向女方连家船。迎亲船双篙双浆,篙梢缠了红绸,两个小伙儿撑了船,新郎立于船头,另两个男青年或挑了大红灯笼,或手执马灯旁立两侧。舱中俩全美人接亲婆怀里抱着接亲的“催妆衣”,脚边篮子红布罩着的是“喔喔”、“咯咯”叫着的公母两只“长命鸡”。男方连家船,婚礼前一天已靠泊女方船,相距不过百米。篙起篙落,不多会儿就到了女方船。

接亲婆上女方船,给新娘子穿衣裳。新娘穿着打扮停当,出舱到艄头。此时,新郎和男青年再上船。女方先招待接亲人吃早点,六个果碟。然后,是两个新人同喝“离娘面”,新娘想喝几根喝几根,新郎要喝出声响来,“喝得响,过得高。”

陪送嫁妆装二船上。另外,专用一托板,放一把面条两棵葱两套碗筷,上船。两个接亲的小伙儿,在女方船上点燃用杆草扎制的火把,先上迎亲船。“长命鸡”抱到女方船上,抓一把麸子、高粱的喂了,再挎回迎亲船。新娘新郎手拉手上船,身披了红,胸戴了花,后面是一小伙儿打着的两把伞,一红一绿,罩在新人头上。说是轿的象征。红绸篙几起几落,驶到夫家船。火把在船着燎了。女新人迈火把而过,火把遂投湖中。鞭炮声、嬉笑声簇拥着新娘,踏上夫家船头。

新郎新娘船头捻香磕头,拜了天地。

之后,便是喝“交心酒”,倒一杯酒,两人喝,“新媳妇沾一沾,新女婿喝个干”。

新娘便挨着照应宾客去了。

新娘当日回门,由两个全美人陪着回娘家。女方船上摆一桌“圆席”,除新娘父母外,本家人的姐妹们娘儿们及俩全美人,围坐一席。“圆席”为二六席,即先上六个果碟,再上两个大件,糖溜鲤鱼和扒鸡。席后,娘家蒸两个新娘带回婆家的糕,约十几斤面的样子。糕上插上红枣,用大花椒蘸阳红在糕中心点花,约点七八十个花。回到婆家船。给一筐子面、一包糖、一包茶叶,再由两个全美人回新娘家还礼。且盛面的筐子不再拿回。

拜堂仪式过后,喜宴便开始了。

湖上喝喜酒,别有一番情调。宾客们分别在一只只船头上坐席,坐席船缆绳连着,一条船开一桌,一排船可开七八桌。厨子船专设。送菜,用小船儿,两个小伙儿一个棹船一个端碗上菜。喜宴多是十大碗,而媒人席则是“十三太保的席”,十三个,称为“大席”。

媒人席上,花样很多。大件“糖溜鲤鱼”上桌后,媒人要一筷子就得把腮花子里面形似小鲤鱼的软骨夹出来,手拿小红绳,将“小鲤鱼”系上,放在桌上。同时,新郎的父亲,托四瓯子酒的托板来“请媒人”;媒人的“喜歌”也便唱起来:

小鲤鱼,又红尾巴又红腮,

上江游到下江来,上江尽吃灵芝草,

下江尽喝绿青苔;

小盈盈船,两头尖,

安上两把棹子往前颠,一划划到大湖边,

两手拿着青丝网,有鱼没鱼撒一网。

撒个鲤鱼斤四两,

钢刀刺,白盐腌,大锅炒,小锅煎,

金盘子盛,银盘子端,筷子一动嘴乱窜;

大针来后走,金子银子装满斗;

大针来后传,金子银子装满船;

来后走,来后传;

东家二人抖发大财五百年!

!说得好,道得好,

这两杯酒都跑不了!

喜歌唱毕,一般情况下,每人两杯酒喝过,媒人夹开鱼吃了,别人才可支筷。表示对媒人的一种尊重。若媒人对主人有意见,便不唱喜歌不接受主人的敬酒;若主人对媒人不满,主人便会六小杯跟着两大杯地一直往下“敬”……

最热闹的是女席。那儿的喜歌花样翻新,此起彼伏。宴席过

后,仍不算完。收拾过碗筷,来抹桌子的全美人,也会凑上一段:

小手绢,七绒花,伸手就把桌子抹。

一抹金,二抹银,三抹鲤鱼跳龙门,

四抹八仙来过海,五抹刘海洒金钱。

金钱都洒在宝粥里,宝粥都过万万年。

说得好,唱得好,

你亲家二人过得白头到老。

桌子抹完,茶水上来。喜歌也跟着上来:

桌子方,盅子圆,

这个喜酒真是甜,

喜酒都喝万万年,

茶壶茶碗放脸前。

真正算喝喜酒的还是男席。渔家向以豪饮闻名,喜事吉庆,更是开怀的日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只听到吆三喝五的猜拳声,只听到啪啪的碰杯声和敞怀的笑声。

结婚不收礼,新人不敬酒。少了些形式,多了些自在。喜宴间,若有船打此经过,好客的主人会邀他们上船喝几杯,或隔水抛去一包喜烟喜糖,“共喜共喜”。

喜宴,从日当午一直持续到月上中天。

门帘杆子尺五长,

红头绳子挂当央,

两边烧上金箍香。

新媳妇身穿红,

怀抱金花桂芙蓉,

芙蓉大,芙蓉小,

夫妻二人过到老。

全美人手挑舱帘的祝福歌,把新人送入“洞房”。两个小姑,每人各自手执两根火柴,同时划着——

太阳一落黑盈盈,

一对小姑来点灯。

高点银灯照四方,

打开柜,亮开箱,

看看新人的好衣裳。

先当媳妇后当婆,

上前去,白头到老,

走回来,拐棍是小。

闹洞房。也有“三天之内不分大小”的习俗。免辈的、同辈的、长辈的一起逗趣、起哄,闹的内容五花八门。抗战时期,有一户人家办喜事,因日本鬼子折腾得全没了闹房的兴趣。没办法,老公公到了晚上,只好逮两个蛤蟆从窗洞扔进洞房,惊了新媳妇一下。权当闹了一闹。

闹房直到深夜,方才“咿哑”棹船散去。不多会,调皮的小伙子又会悄没声地摇来小船儿,汇拢新船旁,偷听房哩。或冷不丁地扔舱棚一个脆脆响的“二雷子”。听到新媳妇惊叫声,才笑摇了船,真的回家转。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