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一艘摇橹船,淡然优雅的水乡风情尽入眼帘,对“你一句春不晚,我便到了真江南”,也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那石巷,那老屋,那白墙,那青瓦,那雕梁,那画栋,那小桥,那河流,那柔风,那软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岁月的轻描淡写,在这里已然化作浓墨重彩,让人充分领略到惊心动魄之美,乌镇成了我们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
古与今的交响曲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清代轰动江南的四大奇案之一,案件经过省、府、县三级七审,都判杨乃武与小白菜犯有因奸谋毒死罪。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年轻时做过夏同善继母的佣人,她找上门去,在夏同善的指点下,径直跑到刑部大堂去告御状。同时,夏同善也会同多名官员联函奏请交刑部复审,最终获得慈禧恩准。经刑部尚书亲自审理,案件的核心问题得以水落石出。1876年,“杨葛冤案”终于真相大白,夏同善的事迹被后人编成评弹作品,广为流传,其中“夏府求情”一节,不但详细地描绘了夏同善急中生智的情景,更重要的是彰显了他敢于担当的精神。
离开夏同善的老宅,我们来到了茅盾故居。茅盾故居,是茅盾曾祖父沈焕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购置的房屋。自沈焕至茅盾,四代同堂居住于此。整个故居面街南向,是砖木结构的江南民居。其主体是四开间两进的二层楼房。因当初东西两个单元购进时间有先后,故东单元称“老屋”,西单元称“新屋”。两单元外貌一样,前后两进,楼上楼下门路相通。1985年7月4日,在茅盾诞辰89周年之际,茅盾故居隆重开放。重修后的茅盾故居仍以前楼下最东一间为大门,高悬陈云亲笔题写的“茅盾故居”匾。大门内的通道改作陈列室序厅,安放茅盾铜像。前后楼上下各室器物按照当年格局布置,家具也有不少是当年旧物。前楼上茅盾父母的卧室,房内陈设简易,有一张宁式雕花大床,边上放一张小床。茅盾在这里出生成长,接受启蒙教育。楼下西边原为家塾,茅盾幼年时期和几个堂兄弟在此读书,由祖父沈思培教授。后园中的三间平房,南向有走廊,墙壁上挂着叶圣陶写的“茅盾故居”匾额。西边的一间用茅盾亲自设计的大书橱隔成两间,外面起居室,内室为书房。平屋外面空地上植有不少花木。当年茅盾在这里亲手种植了一棵棕榈和一丛天竹,现今棕榈的枝干已超过7米多高的院墙,天竹郁郁葱葱,枝繁叶茂。1981年3月27日,茅盾辞世;2006年,他的骨灰迁回故乡。乌镇专门建了“茅盾陵园”,其造型构思采用“子”字形布局,寓意茅盾的代表作《子夜》。拾级而上,我们还发现建有85级台阶,也代表着一代文豪85载的光辉一生。
大与小的间奏曲
乌镇是个江南小镇,这里有小河、小桥、小街、小店、小船、小园、小吃,但这里却发生着许多大事,因而具有了大视野、大文化、大情感、大境界、大逻辑、大趋势。所以有人说,小镇才是世界最大的地方,确实言之凿凿、自有道理。
这里是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1981年3月14日,躺在病榻上的茅盾给中国作协写了一封信:“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25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同年4月24日,中国作协召开主席团会议,决定成立茅盾文学奖金委员会。10月13日,中国作协第二次主席团会议决定启动评奖,定名为“茅盾文学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
2000年,茅盾文学奖第一次走出人民大会堂,来到了茅盾的故乡乌镇。从这一刻起,生于斯长于斯的茅盾和乡亲们更加亲近了。据说这个创意也是来自乌镇人。让茅盾文学奖和茅盾的家乡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产生文学本身的叠加效应,而且可以产生文学以外的溢出效应。中国作协认为此事很有意义,经过认真调研和反复研究,最终决定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地点放在乌镇,并宣布乌镇成为茅盾文学奖永久颁奖地。这不仅是对茅盾的纪念和茅盾文学的纪念,也是让广阔的当代文学与浓厚的水乡文化深度融合;不仅是对文学源流关系的生动诠释,也是对作家与读者鱼水关系的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