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城乡 >> 文章内容

解码运河名镇|嘉兴桐乡乌镇: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日期:2023-10-23]   来源:大运河传播  作者:   阅读: 8253 [字体: ]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京杭大运河西侧,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以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闻名。

坐一艘摇橹船,淡然优雅的水乡风情尽入眼帘,对“你一句春不晚,我便到了真江南”,也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那石巷,那老屋,那白墙,那青瓦,那雕梁,那画栋,那小桥,那河流,那柔风,那软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岁月的轻描淡写,在这里已然化作浓墨重彩,让人充分领略到惊心动魄之美,乌镇成了我们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


古与今的交响曲


乌镇是一个深藏历史的古镇。乌镇近郊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考证表明,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也就是说大约在6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和捕捞耕种了。在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中首次发现“乌镇”的说法,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也有“乌青镇”的称呼。这些都说明,乌镇作为一个古镇的建制,是从1300年前开始启航的……

不管是6000年的文明,还是1300年的文化,深厚的人文积淀和生生不息的生活方式,不仅凝聚在不胜枚举的古代遗迹之中,也凝聚在有史以来的人才辈出之上。那些与水俱来的荡气回肠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做人准则,从古到今都体现着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追求。据统计,自宋至清,乌镇有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68人;我们知道的还有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中唐诗人李绅,晚唐宰相、书法家裴休,南宋翰林学士、爱国诗人陈与义,南宋资政殿大学士、田园诗人范成大,明末清初理学家张杨园,清朝学者鲍廷博,民国时期爱国实业家卢学溥,当代国画家徐昌酩等都与乌镇有染。特别需要说明的,就是奇女子王会悟,她是中共一大唯一的女性参与者,也是为一大保驾护航的女卫士。当年她负责中共一大会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提出移师南湖船上开会的建议。我们在许多影视作品中看到的那位戴着眼镜端坐船头四顾观察的知识女性,就是这位出生于乌镇的王会悟。

走在乌镇的街上,我们无意中发现了一处与众不同的庭院。进入宅内,只见大厅中高悬一幅官员的画像,其人身着清朝官服,顶戴花翎一应俱全,俨然当朝一品的样子。看后使人不解,经询问方知此人乃是清同光朝的刑部官员夏同善。夏同善(1831—1880),字子松,原是仁和(杭州)人。咸丰五年(1855),夏同善中举人,次年进士及第,被皇上钦点翰林并赐“翰林第”。夏同善因念自己得以读书皆赖萧家,就把御赐的匾额挂在外祖父家的大厅上。自此,“翰林第”就成了乌镇最具吸引力的古宅名居。许多人对此不甚了了,但提起“杨乃武与小白菜”却妇孺皆知。殊不知,夏同善就是那个让奇冤昭雪的重要人物。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清代轰动江南的四大奇案之一,案件经过省、府、县三级七审,都判杨乃武与小白菜犯有因奸谋毒死罪。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年轻时做过夏同善继母的佣人,她找上门去,在夏同善的指点下,径直跑到刑部大堂去告御状。同时,夏同善也会同多名官员联函奏请交刑部复审,最终获得慈禧恩准。经刑部尚书亲自审理,案件的核心问题得以水落石出。1876年,“杨葛冤案”终于真相大白,夏同善的事迹被后人编成评弹作品,广为流传,其中“夏府求情”一节,不但详细地描绘了夏同善急中生智的情景,更重要的是彰显了他敢于担当的精神。


离开夏同善的老宅,我们来到了茅盾故居。茅盾故居,是茅盾曾祖父沈焕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购置的房屋。自沈焕至茅盾,四代同堂居住于此。整个故居面街南向,是砖木结构的江南民居。其主体是四开间两进的二层楼房。因当初东西两个单元购进时间有先后,故东单元称“老屋”,西单元称“新屋”。两单元外貌一样,前后两进,楼上楼下门路相通。1985年7月4日,在茅盾诞辰89周年之际,茅盾故居隆重开放。重修后的茅盾故居仍以前楼下最东一间为大门,高悬陈云亲笔题写的“茅盾故居”匾。大门内的通道改作陈列室序厅,安放茅盾铜像。前后楼上下各室器物按照当年格局布置,家具也有不少是当年旧物。前楼上茅盾父母的卧室,房内陈设简易,有一张宁式雕花大床,边上放一张小床。茅盾在这里出生成长,接受启蒙教育。楼下西边原为家塾,茅盾幼年时期和几个堂兄弟在此读书,由祖父沈思培教授。后园中的三间平房,南向有走廊,墙壁上挂着叶圣陶写的“茅盾故居”匾额。西边的一间用茅盾亲自设计的大书橱隔成两间,外面起居室,内室为书房。平屋外面空地上植有不少花木。当年茅盾在这里亲手种植了一棵棕榈和一丛天竹,现今棕榈的枝干已超过7米多高的院墙,天竹郁郁葱葱,枝繁叶茂。1981年3月27日,茅盾辞世;2006年,他的骨灰迁回故乡。乌镇专门建了“茅盾陵园”,其造型构思采用“子”字形布局,寓意茅盾的代表作《子夜》。拾级而上,我们还发现建有85级台阶,也代表着一代文豪85载的光辉一生。


大与小的间奏曲


乌镇是个江南小镇,这里有小河、小桥、小街、小店、小船、小园、小吃,但这里却发生着许多大事,因而具有了大视野、大文化、大情感、大境界、大逻辑、大趋势。所以有人说,小镇才是世界最大的地方,确实言之凿凿、自有道理。


这里是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1981年3月14日,躺在病榻上的茅盾给中国作协写了一封信:“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25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同年4月24日,中国作协召开主席团会议,决定成立茅盾文学奖金委员会。10月13日,中国作协第二次主席团会议决定启动评奖,定名为“茅盾文学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


2000年,茅盾文学奖第一次走出人民大会堂,来到了茅盾的故乡乌镇。从这一刻起,生于斯长于斯的茅盾和乡亲们更加亲近了。据说这个创意也是来自乌镇人。让茅盾文学奖和茅盾的家乡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产生文学本身的叠加效应,而且可以产生文学以外的溢出效应。中国作协认为此事很有意义,经过认真调研和反复研究,最终决定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地点放在乌镇,并宣布乌镇成为茅盾文学奖永久颁奖地。这不仅是对茅盾的纪念和茅盾文学的纪念,也是让广阔的当代文学与浓厚的水乡文化深度融合;不仅是对文学源流关系的生动诠释,也是对作家与读者鱼水关系的发扬光大。


乌镇戏剧节脱颖而出。2013年,由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发起并主办的乌镇戏剧节,正式拉开帷幕。乌镇戏剧节起初的动议,只是想发起一个类似青年汇演的项目,但他们看到爱丁堡戏剧节、法国戏剧节、日本戏剧节都是在小镇上举行的,便萌发了举办国际戏剧节的新想法。乌镇戏剧节由特邀剧目、青年竞演、小镇对话、古镇嘉年华等板块组成。特邀剧目每年囊括众多精彩中外剧目的演出;青年竞演是青年戏剧人的竞技场;小镇对话是乌镇戏剧节创作者与观众重要的对话通道;古镇嘉年华是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所带来的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街头艺术。

重启“香市”民风民俗。江南素有“丝绸之乡”美称,乌镇先民亦以种桑养蚕为生。当时养蚕是农民的重要产业,蚕桑的好坏直接影响全年的收成和来年的生活,所以蚕农们都利用清明至谷雨的闲暇时间,通过水路、陆路,从四面八方赶到乌镇的寺庙里烧香拜神,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蚕桑丰收。每逢此时,乌镇便是人山人海、香客云集,小吃点、杂货摊、戏班子等也蜂拥而至,人流、物流、信息流川流不息,这里很自然地凝聚起了地域文化的强磁场,“香市”也就在大家不约而同的行动中变成了约定俗成的水乡集市。后来,随着时代发展,香市日渐式微。乌镇进行文化保护开发后,这一沉寂多年的民风民俗又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如今的“香市”,已经不是传统的祭祀活动,而是被打造为集文化、娱乐、美食、体验为一体的响亮品牌,成了乌镇春游不可错过的重要盛事。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